ABOUT
水墨介入當代藝術
工作室前的大面窗戶傳來學校操場的嬉鬧聲,她小心翼翼地勾勒起墨線。平家安1996年生於臺北,目前就讀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研究所,曾獲平安菁英教育基金會獎學金、黃君璧美術獎學金以及入選第二十一屆彩墨新人獎。談起水墨,要追朔到大學時期的一堂理論課程,因為受到藝術家吳冠中「風箏不斷線」和「筆墨等於零」等藝術理論,進而激起對於水墨東、西方融合和多元技法的表現形式產生好奇及興趣。
提起吳冠中,很多人會聯想到他所提出的創作思想,他將中國傳統藝術的精隨植入西方油畫創作之中,運用意像化的表現方式,賦予油畫一種具有東方韻味的意境之美,再那個時代開啟了一個嶄新的視覺經驗。訪談中,她坦言有時藝術是一種不斷求新、求變與突破的過程,並稱道:「早在80年代吳冠中老師就有如此前衛的思想,對我來說深受啟發,希望我也能跳脫傳統形式的框架,讓觀眾了解水墨的趣味和變化,這就足夠了。」
爾後的她投入心力創作,嘗試油畫與東方線條的融合,通過不同媒材組合再造,不斷地思考自身創作該如何介入當代藝術。而研究所階段,不乏面臨更多觀念的激盪和提問,她一方面尋找自己的風格定位與發展脈絡,另一方面從形式至意涵重新解讀對於「水墨」的了解,並將東、西方媒材的融合應用,轉為對水墨符號成為文化反思物隱喻的探究。
水墨符號與再製
在我們的認知體系中,通常能輕而易舉地掌握各種「符號」的意涵,符號可以是圖像、文字組合、建築造型,甚至是一種思想或文化。
水墨作品中的山水符號,在現今生產的形式與背景下,已不是當時的景觀風貌,也非文人雅士借景抒情的情懷;不同於古人「人與自然」的關係,更像機械般地重複著傳統的步驟和形式。平家安藉此反思自身,終於找到屬於她創作的突破口,在中國水墨歷史的長河中提取符號和元素,再以模型的概念重新詮釋一幅「異種水墨」創作的生產過程。並解釋到:「也許任何人掌握了傳統符號,都能輕而易舉的製造一幅水墨風景。」以此為概念,接續將各種形態的符號單獨視為零件,好似任何擁有這組模型的人,都能以水墨符號製造風景。
形式上,她將水墨畫於宣紙,取下後貼於畫布,再與油彩、壓克力做結合。以系統式的方式進行分類,將傳統水墨符號中的山、水、樹、石視為每一個物件,進行拆解和重組並思考畫面比例和結構的變化。融合生活經驗、環境議題或對於書畫本質上的叩問等內容題材,使作品產生同時具有平面繪畫,以及模型結構的新型態表現形式。
關於製造風景
恐龍、飛船、遠古人類、迷樣生物…倘若穿梭到遠古時代究竟會是什麼樣的光景呢?
這次的主打作品《恐龍的時代_組裝版》是以《恐龍的時代》作為延續,在天馬行空的幻想場景中,她將水墨中的芥子園、恐龍及外星文明等視做符號,放置於數位模糊般的背景之上,讓彼此之間擁有不用親眼看見卻能辨別的關聯;並也反思,當這些符號拆解設計成模型的同時,自身也想像建構這組模型,而此時《恐龍的時代_組裝版》中的符號是否被重新詮釋了?
平家安《製造風景》的個展中,藉由傳統工具筆、墨、紙、硯以及傳統水墨符號,在有限的挪用範圍內,討論符號在保持著原貌以及原本載體的屬性下,傳統符號如何介入當代藝術。
創作者期盼在這個龐大的藝術史支線中,原先水墨符號所帶給人們刻板的傳統和歷史印象,轉化為充滿活潑、現代、趣味的感受,將被歸類為東方的、區域性藝術的水墨推向更遠的疆界,探討時代下「水墨符號」的延伸和發展之可能性。
文字整理/鄧乃文
資料提供/平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