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現今社會的人多數處於高效率的生活節奏中,忙於無休止的工作、被信息的轟炸以及社交媒體的快速滑動所纏身。在這匆忙的現實裡,人們的腳步像是被無形的節拍所推動,跳著一場快速旋轉的舞蹈,讓人難以喘息。
這樣的生活似乎讓人忘卻內心深處對於寧靜、自我共處和細緻事物的覺察。藝術家張簡可筠深刻地感知到這種現象,因此,當他面對創作時,選擇停下腳步,遠離都市的匆忙,期盼找到那一片讓身心靈感到舒適的自然景色。
創作的根源與日常
時常於台北與高雄兩地穿梭的張簡可筠,目前就讀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的碩士班,2022年前往日本東京女子美術大學日本畫專攻進行短期交換學習。2023年於「橫山書法館」舉行「平行展那人海夜」張簡可筠創作個展,並多次榮獲「磺溪美展」水墨類入選、以及全台各縣級美展比賽之獎項。
張簡可筠的靈感源自於日常生活,尤其是與大海相關的元素。他這系列創作的開端,可以回溯至大三升大四的那一年夏天,因為一趟環島之旅,讓他燃起了對大海的熱情,陶醉其大自然的美好與寧靜之中。自此以後,海洋與浪濤便成為了張簡可筠藝術創作中主要的載體。
在許多作品中使用細小且不規則的碎塊,通過疏密排列和墨色的變化,表現出海的動態感,這種獨特的視角使他的作品更有律動與層次,讓即便是簡單的主題──海浪,都能透過藝術加對細節的掌握呈現出不同的視覺張力。
大海成為他創作的根本,也是他心靈的歸宿,他坦言,自己很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凝視大海和月亮,這不僅是創作的契機,更是他修復自我平復心靈平靜的方式,他以筆墨將每一次與大海相遇的感動記錄下來,這樣的選擇不僅讓他的創作充滿詩意,更賦予了作品一種獨特的情感溫度。
心浪系列的獨特視角
在張簡可筠的作品脈絡中「心浪系列」貫穿了整場展覽的主軸。在採訪中,張簡可筠特別強調他希望將「細節與細膩」納入自己創作的核心價值。他提及了作品〈心浪・嗵〉作為舉例:「這件作品是描繪岸邊海水濺起的剎那。當初,我在岸邊短暫聽見水花落入海面發出的聲響後,前後共花費近一個小時,尋找與紀錄下這不經意的瞬間。」對多數人而言,日常生活中的微小變化可能難以被察覺,而張簡可筠所注重的,正是能否發現這些細節並將其紀錄下來,這成為了他獨特的觀察視角。
這次展覽的主視覺作品〈砥〉則是強調畫面中石頭的形象。在他的解說中,這件作品是在基隆的和平島取景後所繪製的,畫面中呈現的是一顆佇立於離岸有些遙遠的石頭。雖然畫面中的石頭和海浪相比顯得相對渺小,但它不畏浪濤的拍打,依然堅韌地屹立於海面之上;仔細觀察,甚至可以發現石頭上長出的綠色台植物,象徵了生命的生機。他同時將這塊石頭視為自己,面對洶湧的浪潮,經歷著創作過程中的孤獨、挑戰與打磨。倘若沒有海水的拍打,石頭上的植物也無法生長,這象徵著創作過程中的挑戰與成果,也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本次展覽
本次在金車文藝中心KCCA最新的個展「尋源/The Source」,張簡可筠以水墨和礦物顏料為觀者打開了一扇通往寧靜的窗。其中也展示了許多他2023年所完成的新作品,在媒材與技巧的掌握下,水墨的清透與膠彩的層次堆疊,以及礦物顏料的大小顆粒所營造的輕重感,讓每一幅作品都是一次感性與理性的交融。
展覽以「尋源」作為名稱,是源自於中美史中張璪一句話:「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藝術家期盼自己能以大自然為師,親自遊歷許多自然景觀,再依照內心感受詮釋所見的風景,希望觀者看完作品後找到生活中心理最理想的狀態,感受到藝術家對於自我的叩問,讓自己的心靈沉靜在舒適的觀展體驗中。
資料提供/張簡可筠 採訪編輯/鄧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