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在時間的流轉下,荷葉從嫩綠轉為枯黃、荷花從綻放到凋零、蓮蓬從飽滿到萎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荷花生命的開始與結束不斷的循環輪轉。」 -張立欣
「荷華」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詩經》中〈鄭風・山有扶蘇〉的一段詩詞「山有扶蘇,隰有荷華」。荷花被人們譽為花中君子、翠蓋佳人,歷代文人為之歌詠。創作者張立欣以荷花的古名「荷華」做為此次的展名的發想,替展覽增添一抹浪漫的古典韻味。
走訪張立欣位於板橋的住宅,一家人氣氛和樂,父母給予她良好的教育環境,尤其父親既是國中美術老師也是位藝術家,住家一樓便是她與父親的創作空間,自小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下成長,自然萌生對藝術創作的興趣。
對荷花的凝視
喜愛園藝的父親將頂樓庭院打造的綠意盎然,彷彿來到另一處森林秘境,舒適愜意的氛圍可以讓人短暫忘卻紛擾的都市生活。張立欣喜歡在庭院靜靜地凝視荷花池,或許是因為池內水體不容易產生流動的關係,不見任何波紋騷動水面,彷彿時間暫停。在透明清澈的水中世界,一切看似毫無動靜,卻又處處蘊藏著生命的氣息。
她有次於荷花池內發現一片浮於水面、逐漸消融的荷葉。這片荷葉在水中因為分解作用,早已看不出荷葉原來的輪廓,上佈滿綠藻和小氣泡,少數殘留的葉面組織也轉為透明的灰綠色。唯一能清楚辨識的,就是那細密、複雜的葉脈。這樣複雜又賦有幾何規律線條的葉脈,帶給創作者一種脆弱又堅強的矛盾的情感。消融的荷葉給予張立欣豐富的靈感和想像,荷葉葉脈的線條從此在她心中,成為了一種自生命之始、自生命之終,永遠存在、不會消失的生命意象。
不當「只是技巧好」的畫家
張立欣早期的創作風格以具象寫實為主,擅於刻畫細膩的人物和自然景致,還記得她大學期間即獲得2017年「第九屆金車青年油畫獎」人物組-首獎。油畫技法純熟的她,也與隔年舉辦創作個展,那時候細膩的色彩配置和精準的輪廓描繪,寫實畫風已然是當時觀眾對張立欣留下的第一印象。具象寫實的創作過程時常需要以攝影來輔助,再觀看電腦螢幕的數位影像,並反覆操作手和眼的複製動作於畫布上,這樣高度的專注力,對她而言具象寫實是可以滿足個人成就感的創作類型,但她也開始思考,這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大學畢業後,張立欣繼續攻讀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求學的這幾年,她嘗試轉換創作風格,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挖掘自我,試圖跳脫學院訓練的框架,但也在這段時期,遭遇前所未有的創作瓶頸。自從題材確立後,該如何將荷花生命樣貌之「形象」轉化為生命力展現的「意象」,且並非只是單純的將現實景象再現與仿製,而是希望重新形塑出新的意象形式,另她陷入一段艱辛的撞牆期,在可能的創作形式中反覆摸索。她也表示自己並非全然否定以具象寫實描繪的創作手法,抑或全然推翻以往的作品與系列創作。而是想尋求一種新的表現方式,來展現大自然豐富多變的樣貌以及生物體所蘊含的生命力。
感官經驗的反芻與內化
張立欣選擇以更為主動介入的方式,將大自然與自身所獲得的感官感覺經驗連結在一起,在具象與抽象形式之間;寫實與寫意表現之間達到一種平衡。並且透過平面化、微觀與符號化的表現方式,來形塑荷花的生命意象。
在半抽象表現的創作風格中,她捨棄了傳統寫實以透視法形塑三維空間,而是利用扁平化的效果來呈現一種視覺上的直觀性。當背景轉為平面化時,畫面中的時間與空間便無法輕易辨認,畫面的焦點不再集中,以至於荷花不再被固定於一種不間斷、可辨識的連續時空中。另外在微觀的視角中,選擇以水平與俯視角度做局部放大,突顯荷花的形態特徵。在簡潔的色塊、簡化的形式與平滑的筆觸中,挖掘表象背後的真實,在毫釐之間探尋荷花的生命力。並透過研究、分析與認識荷花的生命樣貌,在從中抽取出其形態特徵,才得以在色彩與線條中捕捉純粹的生命力量,這些生命符號蔓延於荷葉葉梗、荷葉表面與荷花花瓣,彷彿無法控制卻又如交響樂一般充滿了和諧的律動,譜出一段充滿了華麗、浪漫、暴力、神秘與喜悅的生命意象。
本次個展「荷華細語-生命意象的展現」,創作者張立欣透過繪畫創作反覆嘗試與實驗,並結合自身感官經驗的反芻與內化,尚未曝光的作品將有別於過往的表現方式來呈現。作品以簡約柔美的色塊相互平衡,在構圖上強化植物有機柔美的線條,形象鮮明,呈現靜態優美的視覺效果。將荷花短暫即流逝的生命週期,轉化為藝術作品中永恆的生命力,賦予觀看荷花生命的另一種角度與方式。
資料提供/張立欣
圖文編排/鄧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