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Your feedback is important to us..
Please leave a message and we will reach out to you soon.

JOIN US

Your feedback is important to us..
Please leave a message and we will reach out to you soon.

金車文藝講堂:蕭宇辰 ─ 臺灣吧執行長【非虛構創作】在資訊洪流中開創真實的力量
NEXT →
CULTURAL SALON
Oct. 22 2022
NANJING SPACE-TAIPEI
Oct. 22 2022

ABOUT

「非虛構創作」在資訊洪流中開創真實的力量

講座內容簡介:
1.從學校老師到媒體創業:從個人歷程出發,分享找尋知識傳遞的突破點
2.非虛構創作的文化行銷:結合故事力與行銷思惟,分享文化轉譯的心得
3.一切回到教育:數位學習時代下的看待教育的新思維

---------

踏入教育

「成為老師」在蕭宇辰高中時便畫入自己的職涯藍圖裡,大學期間不斷往職業教師的路前進,期間接手三芝國中暑期輔導課程,並與學生實際接觸後,逐漸意識到如何淬煉知識進行內容轉化的重要性,過去的他因喜歡歷史進而想成為老師,職業只是附帶的媒介可以做喜歡的事,在經過一翻體悟後焦點轉變為在意教育本身,而歷史做為自己的專業,在實踐教育的路途中,必須有專業背景的投入,歷史則扮演這個角色,從原本的職業導向變化成自身的教育信念,帶著充滿教育熱忱的心在畢業後進入校園,不過教學的第二年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也間接影響後來臺灣吧的雛型,當時推動將平板融入教育現場,成為種子教師的蕭宇辰認為:「不論是平板、電子白板、數位講桌都是一個載體,重要的是裡面的資訊來源,甚至是呈現資訊本身的軟體,都要能更好的輔助呈現教學內容。」

 

2013年的臺灣在數位學習內容的資源相當稀缺,那一年他開始著想「既然沒人做,不如我來試試看好了!」找了不同專業的三位友人相互拉拔,計劃製作一部關於臺灣史的動畫,白天在學校教書晚上製作影片內容,對他來說並不覺得是在做一個新的事業,而是將教育現場不足的部分想辦法解決,沒想到在2014年推出第一支影片意外爆紅且深受大眾喜歡,讓他們進一步思考教育市場是不是有這樣的需求。

延續影響力:「臺灣吧」誕生

過去幾年數位教育在臺灣並不普及,當時蕭宇辰不停思考運用更好的數位方式,成為知識最佳的傳遞途徑,與夥伴們第一次嘗試後得到熱烈的回應,進而考慮是否要創立公司持續帶來更好的內容,心中的信念愈發強烈,也讓他毅然決然離開校園,致力於將教學內容完善的傳達給教育對象,而後製作出現今人們熟悉的動畫臺灣史、動畫世界史中國篇、學霸話經典等影片,經過這幾年不同的計劃,談及如何讓真實的故事發揮力量,他認為有三件事情要照顧,第一個是資料的真實性,確保資料不是過時或有誤的,第二個是想呈現的觀點,訴說這件事背後的意涵為何,需要很明確的讓觀者了解,最後則是敘事技巧,讓好的內容被完善的傳遞出去,蕭宇辰提到:「很多作品大家看到會覺得很有創意,但創意不是蹦出來的,而是要有邏輯的思考需要具備哪些元素,呈現的內容有沒有符合這些要件。」從中可以看出臺灣吧對於內容質量的堅持與把關,而接著問到最喜歡哪一部動畫主題時,他認為每一個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分別有他們的美好之處,並意味深長的回答:「我更期待持續做出質料性的作品,希望最好的作品都是接下來要做的東西。」

有了目標理想就不遠

目前臺灣吧從原先的新媒體導向,轉為內容製作與教育IP為主,將動畫裡的角色教材化融入課本當中,讓角色帶領學生認識不同的文化,他認為在其他國家有巧虎、佩佩豬等角色帶領孩子探索世界,回望臺灣能否也能誕生一個具代表性的角色,「小黑啤玩臺灣」兒童讀物為目前臺灣吧正在嘗試的走向,藉由故事書、桌遊、有聲書,以本島特有種臺灣黑熊化作故事主角,成為一個孩子進行文化與素養學習的教材,也許是第一次嘗試,團隊夥伴都十分擔心成果,皇天不負苦心人,募集資金順利達成目標,蕭宇辰也分享這背後令人感動的故事,對於主要資金來源的贊助客戶,可以留一句話印製在繪本上給贊助者的小孩,當團隊收到這些話時,幾乎全體夥伴都紛紛落淚,每個文字承載著家長對於孩子的關懷與期待,也令他們發現原來許多人都支持著他們努力前往的方向,「這個樣子的溫度蠻令人印象深刻的」蕭宇辰說。

 

儘管在創業的過程中遇到不少的現實面和困難,必須了解許多以前不熟悉的領域,中間需要花非常多的時間磨合與學習,但他認為這就像是一場旅行,人們願意花二十個小時搭飛機到歐洲旅遊,因為想得到美妙的旅遊體驗,為到達心中嚮往之處,人們會忍受舟車勞頓的過程,回到創業本身亦然如此,過程中的辛勞,都是為了把教育內容的影響力逐漸擴大,這也是蕭宇辰一直以來的堅持,在未來臺灣吧將持續透過不同的媒介,實踐知識普及與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