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聯絡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JOIN US
加入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EXHIBITIONS
楊奕軒 創作個展【有人的風景】 Yang Yi-Syuan Solo Exhibition: People in Landscape
Jun. 03 → Jul. 30 2023
臺北南京館NANJING SPACE-TAIPEI
Jun. 03 → Jul. 30 2023
  • 山與溪 I

  • 楊奕軒

  • 2021

  • 72.5x53cm

  • 油畫

  • 山與溪 II

  • 楊奕軒

  • 2021

  • 72.5x53cm

  • 油畫

  • 山與溪 III

  • 楊奕軒

  • 2021

  • 33x24cm

  • 油畫

  • 山與溪 IV

  • 楊奕軒

  • 2022

  • 72.5x53cm

  • 油畫

  • 夜景

  • 楊奕軒

  • 2021

  • 53x27cm

  • 油畫

  • 沉默風景 I

  • 楊奕軒

  • 2017-2018

  • 116.5x72.5cm

  • 油畫

  • 有人的風景

  • 楊奕軒

  • 2022

  • 116.5x80cm

  • 油畫

  • 山居

  • 楊奕軒

  • 2022

  • 116.5x80cm

  • 油畫

  • 無聲X

  • 楊奕軒

  • 2021

  • 91x60.5cm

  • 油畫

  • 霧台2022

  • 楊奕軒

  • 2022

  • 91x60.5cm

  • 油畫

  • 沉默風景 III

  • 楊奕軒

  • 2022

  • 91x60.5cm

  • 油畫

  • 沉默風景 IV

  • 楊奕軒

  • 2022

  • 72.5x53cm

  • 油畫

  • 無聲 XIII

  • 楊奕軒

  • 2023

  • 53x73cm

  • 油畫

  • 無聲 XIV

  • 楊奕軒

  • 2023

  • 53x73cm

  • 油畫

  • 無聲 XI

  • 楊奕軒

  • 2022

  • 53x45.5cm

  • 油畫

  • 無聲XII

  • 楊奕軒

  • 2023

  • 53x41cm

  • 油畫

  • 山澗

  • 楊奕軒

  • 2022

  • 60.5x91cm

  • 油畫

  • 達觀

  • 楊奕軒

  • 2023

  • 33x24cm

  • 油畫

展覽介紹

楊奕軒 2019 年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創作碩士,主修平面繪畫。善於細膩觀察繪畫材料和實物質地,並以寫實繪畫技法探索出獨特的視覺語彙,在畫面中營造富含想像空間的意境氛圍。作品曾獲2020年啟川獎首獎、鴻梅新人獎以及全國美術展油畫類銀牌獎,也曾獲藝術銀行、高雄科技大學和啟川文教基金會的收藏等多個重要獎項的肯定。目前生活、創作於新店。當地特有的氣候風景、人文氛圍和生活節奏,成為他創作的靈感來源,透過溫潤的油料質地和色彩,將土地的特色與情感凝聚在此次個展當中。

常規下的突破

藝術學院出身的楊奕軒,起初構圖都是遵循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所盛行的黃金分割比例,但這種制式的畫面構成讓他認為難以在創作中找到突破。後來從中國繪畫裡得到靈感,南宋時期在畫面中的慣性留白的呈現出的意境,與北宋時期的宏偉景色形成鮮明對比,且中國繪畫的景色構圖,形式上與極簡主義相似,為楊奕軒在構圖上找到了突破。他將這種形式作為觀看自然風景的取景框,並主要以灰階色調呈現,從遠處看,畫面中形成兩個色塊相互對峙,這種純圖形色塊之間的關係,在畫面形式、創作意識中已逐漸將寫實與抽象繪畫融合。

對自然環境的感悟力

本次展覽的作品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延續 2018 年的「無聲系列」,楊奕軒特意排除人為元素,試圖呈現人們初來乍到所見的景色;第二部分是藝術家與地質學系專家陳泓易老師一同登山,多次前往屏東和南投等地的山區田野調查時所看見的景色,在那次經驗中,楊奕軒對於被921地震淹沒的神木村印象深刻。他看到了被淹沒的百年樟樹和地方充滿碎石和原始荒野的氛圍,完全無法想像它曾經是個村落,然而使他更關注的是山與河流之間的關係,即使河流乾涸,仍保留著曾經流動的痕跡。這些痕跡隱約地令他想像著山谷中河水奔流的模樣,也讓他聯想到自身在人類歷史中的意義;第三部分是在搬到安坑後附近的山區景色。山區生活的經驗讓他開始關注自己與環境的關係,所以近年便嘗試將早期所描繪過的故鄉臺南鄉下房屋的元素融入至創作當中。

沒有人的存在,有人的痕跡

近年來,楊奕軒在創作當中的精神狀態逐漸回歸檢視自己的成長脈絡,他發現「居無定所」是他長期的課題,便開始關注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他意識到,綜觀人的一生,無論人有多少名利,或擁有多少土地和房子,人的生存實際是短暫的,存在的與否更無從定義之,建築、房舍在歷經了不同的居住者,總會留下屬於人類活動的痕跡,如同河水在山谷乾涸後的樣貌,這種痕跡證明了時間的流動與時代潮流的變化,也源於他對鄉下建築數十年來的觀察,並試圖紀錄這時代下的風潮樣貌。

 

資料提供 / 楊奕軒
文章撰寫 / 李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