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聯絡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JOIN US
加入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EXHIBITIONS
周依潔 創作個展【閨房】 Zhou Yi-Jie Solo Exhibition: Boudoir
Apr. 13 → May. 12 2024
臺北南京館NANJING SPACE-TAIPEI
Apr. 13 → May. 12 2024
  • 國王

  • 周依潔

  • 2023

  • 116.5×91cm

  • 油畫

  • 周依潔

  • 2024

  • 91cm×72.5cm

  • 油畫

  • 雙馬尾

  • 周依潔

  • 2024

  • 100×80cm

  • 油畫

  • 三人行

  • 周依潔

  • 2023

  • 120×60cm

  • 油畫

  • 隱密

  • 周依潔

  • 2023

  • 100×80cm

  • 油畫

展覽介紹

周依潔的藝術作品以柔和內斂的灰色調與淺色調為主,作品深刻表達了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經歷的身體、家庭以及環境等生活經驗的累積,並且深入探討女性在社會中扮演的身份、權利和性別議題。畫面封閉的室內環境中,反映了女性私人空間的生活方式,各式裝飾性的擺飾散落於各處,對稱的構圖則強化了劇場氛圍,作品帶給人一種恰似一切生活在美好世界的假象。

尋找創作之路
找到自身的創作風格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周依潔不斷尋找自己的創作風格和主題。從小就對繪畫充滿濃厚的興趣的她,在大學時期就讀於大葉大學造型藝術學系,期間接觸到了陶藝、金工、木工、編織等多項藝術工藝。後來,她轉學到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專研平面繪畫,並開始摸索適合自己的創作技法,打下了日後創作形式的根基。這段求學歷程各自帶給她不同收穫,也激發了她對於創作思考的轉變。

繪畫初期,她對於「人」最感興趣,嘗試以人作為創作脈絡,並以人格心理學作為學理輔助,並將其慢慢延伸至房間與人的關聯。在尋找主題的同時,她也剖析自身,開始以女性的視角、創作的空間以及設計符號作為個人語彙的詮釋並且向外延伸。

家庭空間啟發的創作靈感
周依潔表示自己的家庭成員多以女性為主,所以小時候時常會與姊妹共處一室,一直到在外地求學後,才擁有了獨立自主的空間。因此,她對於「房間」這個題材總有強烈的共鳴,認為房間好似一個人的內心寫照,既是藝術家重要創作的場域,也是旁人無法打擾的獨立空間。

「房間帶給她啟發」這句話道出了周依潔對於家庭和空間的情感連結。她提到,家中的歷史和歲月痕跡往往都是由女性所陳列與保存,「家」展現著個人的品味、身份和生活習慣。對她而言,家中的房間不僅是一個儲存物品的空間,亦或物質上給的安全感,更是個體的「本體安全感」,這象徵一種人對於自我存在的體認。周依潔分享維吉尼亞•吳爾芙的一部著名著作《自己的房間》,這本書探討了女性在文學和社會中的地位,以及女性獲得獨立和自主性的必要性。尤其在書中一段內容說道「想要寫小說,女人必須有錢,還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這個觀點強調了女性需要一個獨立思考和創作的空間,因此將房間視為女性獨立自主的象徵,並將這一概念融入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中。

細膩技法與生活場景的呈現
周依潔通常會以謹慎、有規律的方式進行創作,她在處理精細線稿的描繪上,也展現出創作者的人格特質。除了繪製精細的草稿,她喜歡油彩可以呈現物件與物間之間模糊的邊界感,並以輕薄的油畫顏料進行覆蓋,以呈現畫布原有的肌理和筆觸。而構圖則參考了水墨構圖的概念,透過將多個物件以前、中、後的方式呈現,重新組合不同時空的元素,展現了生活空間的多角度和變化性。並將物件的影子納入畫面,突顯了時間和流動性,這與女性的居家生活軌跡相呼應;在構想的生活空間中,讓觀者在多重時間下感受到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也反映了她在自己房間的經驗,感受到時間的流逝和與自我獨處的感受,將生活軌跡交錯於運動與靜止之間。

在周依潔的作品中,對稱性的構圖也令人留下強烈印象,從單一物件擴展到整個空間,令畫面穩定和平衡。她表示,這種對稱性不僅代表著秩序和平穩,更象徵社會的平等與和諧,畫面呈現了一個公開、公正的舞台,讓女性形象以表演者的姿態展現在觀眾面前。


以女性空間發想的展覽作品
在本次周依潔創作個展【閨房】中,她將完整的系列作品呈現觀眾眼前。雖然畫面看似甜美舒適,然而卻隱含了許多女性長期在家中所面臨的局限和壓抑。特別是主視覺作品《居住空間》中,她將家居空間局限在屏風上,暗示著女性被困在自己的生活圈中,難以擺脫。這反映了社會對女性角色的期待,以及她們在家庭和社會中的角色定位。深色的地板與無底洞般的心境形成對比,彷彿暗示著女性越陷越深,難以自拔。透過其中蘊含著深層的隱喻,引發觀者對於女性處境和自由意識的重新思考,也呼應女性尋求獨立和自主的心聲。


 

資料提供 / 周依潔        採訪編輯 / 鄧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