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聯絡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JOIN US
加入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EXHIBITIONS
林汶澤 創作個展【兩三天前或2216】 LIN Wen-Che Solo Exhibition: Couple days ago or 2216
Jul. 06 → Sep. 01 2024
臺北承德館CHENGDE SPACE-TAIPEI
Jul. 06 → Sep. 01 2024
  • mmt_02

  • 林汶澤

  • 2023

  • 230 x 90 x 30cm

  • 複合媒材

  • b19

  • 林汶澤

  • 2023

  • 尺寸依場地而定

  • 複合媒材

  • H_02

  • 林汶澤

  • 2020

  • 尺寸依場地而定

  • 複合媒材

  • mmt_01

  • 林汶澤

  • 2022

  • 300 x 160 x 30cm

  • 複合媒材

  • H_03

  • 林汶澤

  • 2020

  • 尺寸依場地而定

  • 複合媒材

展覽介紹

隨著數位科技的問世,人類社會得以快速發展,且目前〝它〞正加速發展當中,身處數位時代下的人們,對於所處世界的科技脈動,好似習以為常卻又帶著多樣的情緒面對著眼前的事物,而林汶澤藉由作品闡述自身對於當代社會的觀察,使觀者能窺探他對於世界的想法或是情緒,以不同的視角感受世界。

漫遊法國
林汶澤畢業於法國南特高等藝術學院,而選擇至法國研讀藝術則是因老師的建議,期望藉由不同文化的交流逐步培養自身的創作語言。初到法國的他在各個地方都能接觸到不同國籍的人,大家以不同的視角與觀點相互討論著,「有一種隨時都在被多種文化衝擊的感覺」他說道,而另一方面不同於臺灣講求速度與效率的文化,「等待」佔據林汶澤大部分的日常,大至移民局小至家樂福都有不同的原因須慢慢等候,這也讓他在等待的時間裡,仔細觀察周遭的人、事、物,豐富了原本枯燥乏味的漫長等待,種種的觀察也為日後的創作帶來更多方向。

虛擬替身
Covid-19的出現加劇了網路的發展,為降低感染風險隨之出現:線上課程、線上會議、虛擬商店…等,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已不僅止於實體會面,這一系列的轉變讓當時身處法國的林汶澤十分有感,因當地人非常仰賴人跟人之間的實體連結,一有空閒便齊聚一堂分享彼此的近況,減少外出令他們苦不堪言,他分享道:「法國人不同於臺灣人習以為常的透過網路聯繫彼此,因此對當地帶來不小的衝擊。」看似方便卻又疏離的交流方式,反映人們的意識與情緒與現實世界逐漸脫離,讓人們不得已改變過去的生活方式,投入到後疫情時代的洪流中,科技也大幅改變人們的生活。
在林汶澤的作品中總會看見人物的出現,影像中的人物像是一種替身,表達處在不同階段的自己,從古老的卡牌遊戲一直到近年元宇宙的興起,虛擬身分逐漸被廣泛使用與討論。人們可以在網路上呈現自己想給旁人看到的一面,他將虛擬替身比擬做自身的另一種形象,將那些難以言說的感受或是境遇透過作品呈現出來。而作品中部分看似荒誕不羈、不合邏輯的安排與表現,源於曾在歐洲遭遇多次偷搶事件後,所埋下的不安定因子,對林汶澤來說創作就像書寫日記般,能釋放平時在日常的感受,並將作品以「視覺日記」的形式發表於觀者面前。

科技時代
科技作為本次展覽的主軸之一,林汶澤探討當前社會中,科技延伸出的議題,身處數位時代下的人們,在資訊不斷更新的情況下,使用者從原先的主動接收,逐漸演變成被動接收資訊,當一打開手機漫天漫地的資訊一擁而上,瞬間將虛實空間融為一體,一時之間使人們接收過載,科技的發展著實讓人類社會飛快進步,同時也出現相關議題或事件引人省思,林汶澤的作品道出當代社會的普遍現象,並以身為科技時代的一員,闡述人與科技之間的關係,而對相關議題不加以評論及附註,全權交給觀者自行體會與思索。

兩三天前或2216 — 展覽理念
展覽「兩三天前或2216 」以影像裝置為主,由3D角色將作者於網絡和現實之間所接收的情緒、故事集結散落於展場空間。
作品多半涵蓋日常生活中那種無法言喻的空洞情緒,並呈現出雜記般的記憶碎片。長時間徘徊於現實與虛擬世界之間,創作者體察到社群網站中圖片與文章的洪流,因而形成瞬間無法吸收的不平衡。
3D角色的出現象徵了現代人在網絡交際中的形象,這些角色在數位世界中以不同於本體性格的外觀存在。作者在數位情境中同時展現了身體的存在與精神的漂浮狀態。
展覽作品與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對多巴胺系統及其成癮研究相結合,進而探討虛擬空間中的存在狀態及其背後的物理與心理維度。
在展場空間中,除了使用電視螢幕呈現影像外,投影裝置也通過刻意設計的漏光效果與整體空間相互交融,試圖延展影像作品,創造出一種嶄新的空間感。


資料提供/林汶澤   採訪編輯/吳昀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