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介紹
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中,幽默與輕盈往往成為突破觀看慣性的關鍵元素。藝術展覽**《Tile Tail》**便是一場對日常事物的拆解與重組,它不僅挑戰語言與符號的固定關係,也在觀看的模糊性與開放性中,邀請觀者重新審視視覺與認知的秩序。語言的邏輯:解構與重組展名**《Tile Tail》**以瓷磚(Tile)與尾巴(Tail)的組合為名,看似毫無關聯的兩個詞在此處產生了一種幽默的聯結。一種隨機性所串連起的兩個單詞,藉由這種好似不需要邏輯的關係所串起來的,是藝術家在作品中貫徹的概念策略:透過排列、符號的變形與視覺的重組,解構既定的觀看方式,打開意義的可能性。
這種對符號的自由處理,使觀者在熟悉與陌生間游移。例如,展覽中的核心作品《白磁磚 ,花,縫隙》,將日常生活中的白色磁磚轉化為藝術表達的媒介。藝術家從個人的厭惡經驗出發,將白色磁磚地板的壓迫感轉化為平滑的壓克力與炭筆質感,並透過雷射貼紙的拼貼,讓磁磚的縫隙成為視覺張力的關鍵元素。這種對材質的探索,不僅展現了藝術家對日常物件的重新解讀,也突顯了藝術如何在熟悉的符號中製造新的觀看方式。語言學者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曾提到「符號的無窮延展性」,在《Tile Tail》的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理論的具象化。藝術家在作品中透過拼貼、轉譯與符號重組,讓既定的視覺符碼失去單一性,使觀者在閱讀作品時,意義不再是一成不變的指涉,而是一種開放且可被重新建構的流動過程。
日常物件的詩意變形
藝術家在展覽中運用了大量日常符號,如乙種圍欄的圖案、鬱金香與眼睛等元素,並透過重複與再組合,創造出既具裝飾性又帶有深層隱喻的視覺語言。這些符號的選擇並非隨機,而是來自藝術家對城市公共空間的觀察,並在不同創作階段持續發展。其中,鬱金香的形象在展覽中具有特殊意義。這些花朵以扁平、簡化的形態呈現,並添加了「眼睛」的元素,使其在觀者與作品之間形成雙向的觀看關係。藝術家透過這些符號的轉換與變形,讓日常物件從單一的功能性中解放,進而成為觀看與被觀看、符號與象徵交錯的藝術語言。這種對日常物件的轉譯也可與米歇爾·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提出的「日常生活的實踐」觀點對照。在《Tile Tail》中,藝術家正是透過重新編碼這些街頭常見的符號,打破它們原本的使用語境,並創造出新的美學與敘事可能。
觀看的挑戰:模糊與不確定性
《Tile Tail》的核心精神在於開放觀看的可能性,藝術家並未提供單一的解讀,而是鼓勵觀者在符號的游移間進行個人化的感知建構。這種觀看的遊戲性,既來自作品在空間中的擺置,也來自視覺語言的刻意模糊。這種手法在《白磁磚 ,花,縫隙》的創作過程中尤為明顯。作品由72組磁磚單位拼接而成,每個單位經過平滑的壓克力與炭筆處理,並透過雷射貼紙填補縫隙,使其介於平面與立體之間。這種模糊的視覺效果,讓觀者在觀看時不斷調整自身的視角,並在熟悉與陌生間不斷轉換。此外,藝術家對「好玩」的強調,也進一步形塑了觀看的自由性。如同許冠傑的歌曲《最緊要好玩》所述:「不需有人讚,只須我仍覺好玩。」這句話成為藝術家的創作信念,展現了一種不受限於價值評判的藝術態度。這種態度,使《Tile Tail》的作品不僅帶有批判性,同時也充滿幽默感與遊戲性,讓觀者在觀看的過程中獲得純粹的視覺樂趣。這種模糊與開放的觀看經驗,亦可對照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在《無知的教師》中所提出的「平等觀看」概念。在《Tile Tail》中,觀看本身成為一種積極的行動,觀者不再被動接受,而是透過符號的遊移性與材料的轉化,參與到意義的生產之中。
從幽默到深思的視覺實驗
《Tile Tail》以其獨特的語言邏輯、符號重構與觀看挑戰,成功地為觀者提供了一場既幽默又深刻的視覺實驗。在這場展覽中他透過日常物件的詩意變形與符號的多重意義,讓觀者在輕盈與荒誕之間遊走,進而重新發現生活中的細節與趣味。
這場展覽提醒我們,藝術不僅僅是觀看的對象,更是一場關於感知、解構與重建的過程。而《Tile Tail》正是在這樣的框架下,讓瓷磚與尾巴的聯結不只是語言的邏輯關係,而是一種觀看方式的全新可能。藝術,最終是一場重新發現世界的視覺實驗,而《Tile Tail》正是這場實驗中的一次生動展演。
資料提供/李芳妤 採訪編輯/胡愷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