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聯絡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JOIN US
加入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EXHIBITIONS
游智涵 創作個展【精神時光屋】 Yu Chih-Han Solo Exhibition: Room of Spirit and Time
Apr. 15 → Jun. 01 2025
臺北承德館CHENGDE SPACE-TAIPEI
Apr. 15 → Jun. 01 2025
  • Pixel.02

  • 游智涵

  • 2023

  • 16x16cm

  • 壓克力

展覽介紹

在數位影像迅速演變、視覺體驗日趨流暢與高解析的當代,游智涵透過繪畫將「數位鄉愁」具象化,重新探索早期數位技術與物質世界之間的微妙關係。現正就讀於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的她,創作宛如一場數位記憶的考古行動,將像素影像與繪畫語言交融,揭示數位影像與身體感知間多層次的交會與對話。

像素影像的再現與重構
「數位鄉愁」是游智涵創作的核心概念,關注1990年代初期數位影像的視覺經驗與感知模式。這一時期的影像帶有粗糙顆粒感,像素成為畫面的基本單元,技術限制反而賦予影像獨特的視覺魅力。在《Snake》系列中,她運用壓克力顏料重現像素化的影像語言,層層堆疊創造出視覺與觸覺交織的質感。

該系列取材自早期掌上型遊戲機的經典遊戲《貪吃蛇》,作品以高彩度色塊作為底層,展現當代影像的色彩張力與視覺效果,在過去的單色影像與現今的全彩影像之間來回穿梭,勾勒出科技演進與時間軸上的變化。接著,再逐層堆疊像素顆粒的黑色小色塊,形成緊密的網狀結構。遠觀時,畫面彷彿數位螢幕的再現;近看則可見筆觸的厚重與不規則邊緣,強化數位影像的物質感,使純粹的視覺經驗轉化為可觸的感官體驗,進而引發對數位影像本質的再思考。

觸覺化的數位影像與身體轉譯
游智涵的創作不僅重現早期數位影像的視覺記憶,更透過「數位觸覺化」的方式,使抽象的數位經驗轉化為具體的繪畫形式。在《Punch Out!!》系列中,她進一步發展此概念,取材自童年1990年代經典拳擊遊戲《Punch Out!!》,以數位肉體的模擬為核心,將遊戲角色的動作轉化為具有重量與厚度的色塊結構,呈現一種介於真實與虛擬之間的身體經驗。

拳擊動作透過厚顏料表現出肉體的質感與動態力道,色彩漸層與不規則筆觸則營造數位影像「卡頓」或「錯位」的視覺效果。角色的面部細節被刻意模糊,使觀者將注意力集中於身體結構與數位肉體的分解狀態。這些色塊暗示數位影像的可拆解性,挑戰觀者對數位身體的感知。

數位影像的敘事對比:從卡頓到流暢
數位影像的發展歷程本身即是一種視覺敘事,從早期的像素影像到現今的高解析度影像,體現了數位時代技術與美學的雙重變遷。在本次展覽中,游智涵的作品不僅關注數位影像的表面變化,更挖掘其中隱藏的時間與身體經驗的痕跡。

《Snake》系列與《Punch Out!!》系列皆將「卡頓感」作為美學符碼,強調影像的生成過程與不連續性,並與現代數位影像的流暢和平滑形成對比。游智涵透過顏料的黏稠感來對抗數位影像的無痕性,使畫面呈現彷彿處於延遲狀態的質感。這種視覺停滯不僅放慢觀看速度,也讓觀者在視覺斷裂中重新感受影像的存在與厚度。

繪畫的延遲與觀看
在數位時代,影像的生成與消逝瞬息即逝,而繪畫則提供了一種「慢輸出」的可能性。她運用紙膠帶遮蔽畫面,延遲作品的呈現,使創作過程充滿反覆觀察與思考的時間感,創作過程本身即對數位影像快速流動性的反思。顏料的厚度與筆觸的層次,使影像從平面轉化為具有時間沉澱的視覺體驗。她將「平滑」與「卡頓」的視覺特徵並置,讓觀者感受時間的停滯與影像的重量。這種觀看體驗不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場感知的轉換與內在的沉澱。作品不僅回顧個人數位記憶,更深入探討數位影像文化。透過像素化的繪畫語言與物質性轉譯,游智涵讓數位影像的抽象性具象化,在時間的縫隙中尋找被遺忘的視覺與身體經驗。

此次展覽中特別針對現場空間進行結構性的思考與安排,作品不僅平面展示,更透過懸掛、排列與觀者路徑之間的關係,營造一種動態的觀看節奏。觀眾在畫面與畫面之間穿梭,彷彿親歷一場穿越時間與解析度的感知旅程,進一步深化對於數位影像與身體之間互動關係的思考。此外,展場亦設置體驗區,觀眾可親自操作早期電子遊戲,透過「玩」的方式與藝術家的創作源頭產生連結,使觀展經驗在視覺、觸覺與操作之間建立多重感知層次,強化作品所欲傳達的時代感與身體性。

 

資料提供/游智涵    文章整理/胡愷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