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最少女的台灣文化 侯威亦建立自己的獨特創作風格
「想為自己的出生地,用自己的方式創造出屬於台灣的東西。」侯威亦用繪畫、雕塑和刺繡拼湊出自己所看見的台灣,以明亮的柔和色彩打造台灣的美麗。
對藝術的持續熱愛
畫畫這件事,是從小時候開始的。侯威亦笑說:「可能因為爸爸媽媽都會畫畫吧。」受到父母的影響,她從小就喜歡創作屬於自己的東西,像是一個活在自己世界,充滿想像力的小孩子。
求學階段以來,她有很多想嘗試且有興趣的未來目標,舉凡漫畫家、導演和現在正在前往的純美術領域。想做的事情有很多,而不斷的嘗試過後才知道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以前對這些夢想的初衷,恰恰影響了現在的創作。她喜歡看那些看似簡單卻富有人生體悟的劇情,更喜歡結局是正向的漫畫或電影作品。因而冀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帶給人們希望,從中獲取正面能量。
自由創作的前提需要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因此侯威亦在創作之外,也有兼職美術家教以及在藝文空間上課。這些經驗讓她認為教學是一件別具意義的事情,透過教學可以讓人們從藝術當中抒發自身心情,也能體會藝術的快樂。
像一個天真的小孩轉變負面能量
侯威亦的創作很注重顏色帶來的整體氛圍,她說自己在畫畫時如同一個愛漂亮的小孩子,用柔和的線條及粉嫩的色彩將作品梳妝打扮成自己最喜歡的樣子。
就像小孩子對凡事皆有好奇心,她常使用破壞的創作方式,在畫布上反覆的磨砂和用壓克力顏料上色重組成最美好的畫面。陶藝亦是如此,「因為不知道作品最後會怎麼呈現,因此更期待和好奇是否會迸出異想不到的感覺。」她這麼說。
從開朗的笑容和作品獨有的童趣情境之中,很難想像侯威亦其實在創作時常處於痛苦的狀態下完成。悲傷和快樂常常是一體兩面,端看自己怎麼認知,用什麼角度來思考某件事情。因為自己有很多負面情緒,她希望透過反覆咀嚼這些低潮,透過創作的過程漸漸接受生而不完美的自己,才能將負面能量轉變為正面能量,淬鍊出更堅韌的心,繼續迎接下一個挑戰。
}美麗沒有標準
在2017年的夏天,侯威亦因為對法國巴黎的幻想和憧憬而隻身前往,親自體驗巴黎特有的美。在浪漫之都的薰陶之下,她最深刻感受到不同的是「人」。亞洲對美的定義是不外乎是膚色白嫩、臉蛋精緻小巧以及身體的勻稱,使的美的定義似乎只有一個正確解答,深怕若是自己不符合標準,就會被社會淘汰。不同於亞洲,在巴黎美由自己來創造,不分膚色、身材、穿著和長相,只要有自信,就可以是一種美麗,美麗其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以往的她不太喜歡「人」,好似每個人都只有一種模式在生活,共享同一種美的標準,作品中也很少會看到人的五官。然而,去了一趟法國之後她開始對人產生興趣並寫生,因為在那裏她看到更多美的可能。
屬於台灣的美
對台灣人來說,台灣是什麼?是不比日本乾淨的街道,不比歐美時尚的城市嗎?還是存留在台灣人心中久遠的大同電鍋,路上隨處可看見的土狗,抑或佇立在路旁的小小檳榔攤?外國的月亮真的比較圓嗎?在台灣生長25年的侯威亦,在感受到巴黎散發自信的美麗之後,開始思考屬於台灣的美是什麼,什麼東西可以讓台灣人有自信。她認為藝術可以超越國家的語言隔閡,光是用畫面和氣氛就能向世界傳達自己的想法。
這次的個人展覽結合了許多台灣元素,例如在廟宇常見的令旗、充滿喜氣的八仙彩、過年隨處可見的對聯等,用壓克力繪畫、雕塑和刺繡傳達出侯威亦所看見的台灣之美。透過這場展覽,她希望台灣人可以不再看到自己國家的缺陷,而是專注在台灣文化的美好,進而對自己有更深的連結與自信。
文/洪肅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