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Your feedback is important to us..
Please leave a message and we will reach out to you soon.

JOIN US

Your feedback is important to us..
Please leave a message and we will reach out to you soon.

EXHIBITIONS
Tsai Yu Solo Exhibition: Gazing Into the Daily Mirage
Apr. 15 → Jun. 01 2025
CHENGDE SPACE-TAIPEI
Apr. 15 → Jun. 01 2025
  • 五月畫會-家屋與城市的昔日幻影

  • Tsai Yu

  • 2024

  • Dimensions variable (Total of 20 works)

  • Mixed Media

  • 吾名是

  • Tsai Yu

  • 2025

  • Dimensions variable

  • Mixed Media

  • 城市迷走-邊城

  • Tsai Yu

  • 2022

  • Dimensions variable

  • Mixed Media

  • 逸識流

  • Tsai Yu

  • 2023

  • 300cm × 300cm × 60cm

  • Mixed Media

ABOUT

穿梭在城市街道,身影投射在玻璃櫥窗,霓虹燈閃爍著熟悉又遙遠的名字。這些風景是日常,卻總帶著些許疏離感,介於現實與幻象之間的凝視空間。當我們駐足觀看,彷彿置身於另一個曾經走過卻未曾真正停留的時刻。

蔡瑜,2000年生於臺中市,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目前就讀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研究所。曾獲2024年「大墩美展」雕塑類第一名、「全國美術展」雕塑類金牌獎等肯定。其創作以周遭的日常城市風景出發,由自身長期的走訪觀察、記憶與經驗回應城市空間與當代雕塑的連結。作品使用「情景模型」與「拾得物」等手法,製作城市中的各種物件組合的場景,創造出帶有奇幻、懷舊風格的雕塑場域,嘗試以一位當代都市晃遊者的視角,探討「人」本身與日常生活、身體感知、社會活動、城市風景中的狀態。


創造記憶中的城市模型
求學期間,蔡瑜經常搭乘火車往返北部與南部。當列車行駛在高架或坡堤上,望向窗外,映入眼簾的是居高臨下但又不過於遙遠的民房、車輛與行人。這些一閃而過的風景使的窗外彷彿靜止的世界,像是在觀看一座座精巧的微縮模型。帶著這份奇妙的感受,蔡瑜開始走訪城市角落,同時逐漸意識到自己已經融入了當初從車窗外所看到的景象。這樣的經驗激發了他對創作情景模型與雕塑的渴望,並想像將自己對城市日常和物件的細膩觀察轉化為藝術創作。


在創作初期,蔡瑜深受許多日本藝術家以及模型師的啟發,進而接觸「情景模型」(Diorama) 的藝術表現形式。情景模型又稱為景觀模型或微縮模型,是透過比例縮放來建構場景的一種方法,常用於歷史現場還原或風景虛構。當此手法應用於當代藝術時,情景雕塑便成為一種創作手法,將空間與「情感」、「情境」、「敘事性」等概念融合在一起,使觀眾穿越在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界限,同時凝聚了人們對於城市的集體記憶。

透過凝望捕捉幻景
「凝望」在蔡瑜的創作過程中具豐富意涵。它代表著一種特殊的觀看狀態,專注、持續地看著某個目標,往往帶有情感或思考的成分。他試圖從日常觀察中提出問題,並尋找視覺記憶點,例如在高速公路上遠眺山林間綿延的高壓電塔所構成的地平線,或是登山時看到孤立的電線桿。作品〈城市迷走-邊城〉即是利用微型化的電線桿雕塑構築空間,以土地界標或「插旗」佔領的概念捕捉。當電線桿、招牌、公寓樓梯、景觀圍欄等城市元素逐漸累積成形,便形成了一片「日常幻景」,這些景象既是眾人「凝望」出的日常風景,也是生活狀態的縮影,承載著情感與記憶。


城市環境中個體與集體關係
蔡瑜的作品展現對於環境與生活的細膩刻劃。作品〈吾名是〉以臺灣常見的百大「菜市場名」及城市景觀做為發想,思考何謂城市中的身體。蔡瑜將台灣街道上五顏六色、形色各異的巨型燈箱招牌視為一種當代的名人紀念碑,並構成了類似於「碑林」的微型情景。這些招牌被設置於拾得而來鏡面之上,形塑成一種「城市肖像畫」,試圖引領觀者思考:若招牌象徵了「人」,整體的組合是否可視為一座龐大的「城市身體」?作品進一步探討城市中個體與群體的相互關係,回應了人們在都市環境下的自我定位。

拾得物所乘載的故事與記憶
在藝術史上,「撿拾」的脈絡可追溯至馬塞爾·杜象「現成物」(Ready-made)理論,並與當代社會中工業生產與消費文化的快速更迭息息相關。蔡瑜的創作運用了大量的拾得物,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些家具與鏡子帶著歲月的痕跡——灰塵、髒污,甚至邊角破裂受損、退色掉漆,彷彿訴說著物品主人的生活記憶。這些拾得而來的鏡子在作品中不僅僅是作為反射物件,更象徵著城市中個體的歷史痕跡和記憶,成為「城市肖像畫」的載體。每一面鏡子都承載著不同的家庭故事和個人經歷,然而在社會變遷與發展中,這些曾經存在於家屋之中的故事和記憶在城市的發展中不斷被更替、丟棄,最終消逝。

展覽將空間劃分為兩大區域。明亮區域展示的核心作品〈五月畫會-家屋與城市的昔日幻影〉,作品主體源自於藝術家在城市中拾得的各類「畫作」,包含攝影、西畫、書畫、設計插畫、拼圖等,並在這些畫作背後覆上臺灣城市建築常見的磁磚外牆貼皮,與室內的畫作形塑一種「內」與「外」的對應關係。透過懸掛方式,暗示出曾經家屋空間的「幻景」,同時與展覽空間窗戶外的街景相互對應,呈現出家屋到城市之間的尺度轉變。

黑暗區域展示了作品〈吾名是〉,以傳統平面繪畫的壁掛展示方法陳列出類似於夜晚的立體街景。鏡面在招牌燈光亮起後映照出的城市景象,不僅回應了臺灣的街道風貌,也加深了真實與虛構之間的交錯與對比。作品中拾得物與寫實情景雕塑的結合,如同城市中的微觀縮影,引導觀者在現實與虛擬之間遊移,並凝聚對於都市環境的集體記憶。

本次展覽「凝望 • 日常幻景」,藝術家蔡瑜運用拾得物、現成物和情景模型,試圖將整個空間擬仿成一座微型化「 箱庭(はこにわ)城市」的雕塑場域,將白盒子的展覽空間比喻作箱庭中的封閉世界,藉由微型化的雕塑物件以及現成物、影像裝置投射現實世界的景色,並以「記憶」、「家屋空間」與「身體感知」等等作為媒介,討論當代都市生活中的身體狀態與精神特質。如今數位時代下的生活狀態造成人的虛擬身分 ( 雲端 )  與現實身體的邊界模糊,本次也嘗試藉由對於日常的「幻景」想像,來回應這種現實世界的「不真實」感受,透過投射城市景觀,呈現人們對於生活的意象、記憶、行為和痕跡。

資料提供/蔡瑜    文章整理/陳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