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張恆銘以流動的水彩繪於牛皮紙上,將生活中的情緒與人生的束縛感轉為圖像與創作語彙,融入生命經驗,構築自我的意識空間。
形塑自我
「六樓鐵皮」本名張恆銘,位於蘆洲創作地六樓是工作室,也因此工作室稱為六樓鐵皮,為自製裱板的小工廠與存放作品的空間,五樓是創作室與自宅。黑貓達克斯在採訪中不斷壓住採訪者的筆記本嘗試參一腳,此段採訪便在把貓放回地上又跳回的無限循環中展開,張恆銘認真分享關於創作的歷程與論述,他很明確知道自己的創作目標,國小開始接觸繪畫,在高中進入美術班,有了學習多元藝術與創作的機會,課後加入的畫室讓他理解到繪畫不一定只有對於外在寫實的描寫,甚至可將自身內在的情緒與想像實體化,就此打開創作的視野。
高中面臨的升學壓力,以及現實與外在所帶來的束縛感,使得他有了逃避的想法與慾望,創作成為避風港與紓解的管道,因而在塗塗畫畫中產生球體與薄膜等延續至今的圖像語彙。回想當時,張恆銘認為若沒有進入美術班,也許敏感的性格會隨著時間逐漸被現實抹去,他引述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的話「自我實際上充滿了扭曲和想像,在個性化過程中,人不是消滅自我,而是使它從屬於本性。」在形塑自我的過程當中,面對社會價值觀、他人與自己三者之間的互動與矛盾產生,使他不停與自己對話,反思與人之間的關係,並再次回到自身探討的無限循環中,逐漸成為他所述「孤僻怪誕」的個性與狀態。
圖像語彙的生成
繪畫之於張恆銘來說,是令他感到十分滿足的思想與沈澱歷程,更是暫時逃離現實的歸隱之境,也是「神入」的一種狀態,無論是在創作或學生時期的習作,繪畫都能夠讓他與自身情緒多少有些連結與共鳴。在某次高中素描課當中,他在課堂中爆發一股陌生的情緒,有個清晰的形體在腦海中產生,他將之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內在無數個圓球想要掙脫,其二為包覆於圓體之外的堅韌薄膜,兩者互相牽制,產生球體被薄膜包住無法掙脫與突破的矛盾制衡狀態。這兩者成為延續至今他的作品當中的圖像語彙。
在華梵大學就讀期間,接觸到關於美術史與藝術哲學等相關領域,開啟對於哲學唯心論的興趣,加重他在創作中對心靈性的面向探索,而圓球與薄膜在每個階段的作品當中以不同形象出現。求學期間他喜歡大量的閱覽從古至今的藝術創作,尤其看了許多國畫以及西方的繪本,特別喜歡國畫當中的石青石綠,以及繪本常使用的勾勒技法,因此將此兩種特質加入作品當中。在繪畫媒材上,張恆銘鍾於水彩在牛皮紙上所產生的流動感,打稿後加入水彩與勾邊,完的作品裱於自製的仿古木板上,再進行表面噴膠處理。
時序演進
在張恆銘的創作符碼中,圓球體與薄膜彼此制衡的關係,就像是人生中諸多事物的束縛,這種舉凡生物每日必須執行的作息,舉凡睡眠、進食與工作等都是,日復一日,邁向生命終點。在他創作進程中,球體也有突破薄膜之際,但在以為獲得自由時,卻發現外面有著另外一層的薄膜,這樣的意象,也許許多人的解讀是悲觀而無奈的,但對於張恆銘來說這是一種生命經驗的闡述,也代表著積極面對困境與突破的涵義。於2011年完成研究所學業後,他便踏入一般職場,在就業半年後雖面臨經濟壓力,但仍忠於內心想創作的聲音,毅然決然離開職場,成為專職創作者。
2013年申請進入板橋435藝文特區,2014至汐止「駐藝STUDIO」駐村,每次駐村與創作者間的交流對孤僻許久的他來說是很愉快的經驗。創作至今獲獎與入選許多藝術計畫,而「流浪.者之夢」、「異變星球頻道」等多件作品被藝術銀行所典藏,也參與過許多聯展與藝術博覽會。2017年的個展「庇護所」開始在作品中加入金箔,而金箔類似於傷口剖面所流出的血液,代表在創作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頓與挫折;2018年個展「奇跡之地」加入城市中景象,以及工作室的鐵皮元素,而如何將現實中的物件符號化融入超現實的創作中,張恆銘表示過程是十分糾結而需要時間磨合的。
須彌芥子
近期藉由觀察週邊的小物(盆栽)與日常,衍生出系列作品「微觀於此,小東西似乎都藏有他自己的宇宙體系,就如我們生存的宇宙或許也是更大體系的塵埃。」延續這個概念,張恆銘以小時候的玩具作為微觀的對象,將其形象偶像化創造出一系列的童時神祇,作為兒時神一般的存在,玩具守護著的還有成人們內心的小小孩。而玩具系列的作品加入更多色彩,著重於水彩暈染的邊緣與描邊,增添畫面層次感。
已有許多展出經驗的張恆銘自謙地認為還有許多努力空間,自我的要求使他不斷嘗試新的創作方式,從畫面構圖到用色突破等,他期許自己未來能持續從事自己所喜愛的藝術創作,並有更多的發表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