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介紹
不畏艱難投入醫療體系,卻不曾喪失對藝術的熱愛
創作者李淑瑜居住於臺北,作品風格多元,創作對她而言如同養分亦是生活上的一種紓壓,個性樂於助人的她從小把行善當成未來的志向,因此求學期間選擇進入護理學校就讀,期望有朝一日能幫助身旁的人。此次系列作品的靈感起源,來自當初在實驗室和臨床工作上累積的經驗,李淑瑜憶起那幾年的人生,認為是這輩子感到最精疲力竭卻也是收穫最多的時光。
童話故事往往伴隨著人們的童年一起成長,帶來許多生命中的激勵與慰藉,李淑瑜引用了著名的童話故事「胡桃鉗」作為創作發想,試圖透過5歲男孩的觀看視角,以連續、剝洋蔥般的方式,把孩童與大人以及周遭的事物重新演繹,架構出虛實結合幻境的童話世界。故事架構由主角「馬克(MARK)」與地下實驗室裡的「Dr.胡桃鉗」相遇,展開一場以拯救人類為目標的冒險故事,除此之外,如同大多數的童話故事有其指引和寓意,李淑瑜的作品之於人類社會也有著更深遠的意涵,其中內容反思人性並試圖探討關於童話、兒童心理學、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情感糾葛,呈現出獨一無二的現代版胡桃鉗故事風貌。
小男孩馬克(MARK)的原型來自於李淑瑜幼年時期缺乏關愛的縮影,以及離世的友人之子。面對逝去親人的傷痛,是一趟漫長的治療之路,創作者一方面心疼年僅5歲的小孩失去了家人的陪伴,還要帶著難以撫平的傷痛學習堅強,努力成為自己的英雄的模樣;而另一方面自己孩童時期所面臨的孤獨,也讓她體認到小孩都是獨立且珍貴的個體,成長過程中孩童脆弱的心靈不該被忽略。創作者筆下的小男孩不時流露著憂鬱的神情,隨著小男孩眼光的注視游移,結合創作者隨筆般的文字,都可以解讀出創作者對於社會環境的擔憂,也希望透過創作和小時候的自己達成和解。
她感觸至深的說道:「近年因為疫情,許多人不幸逝去,包含我的父親。我希望透過童話故事的美好治癒大家,帶領觀者遠離世俗,與我一同徜徉在幻想的童話世界中,讓那些受傷的心靈暫時得已撫慰。」這次展覽,創作者李淑瑜重新梳理這些年的經驗和內觀感受,嘗試以繪畫、書寫、裝置、刺繡…等等表現方式傳達思念,並透過作品療癒那些有著悲傷經驗的大人、小孩,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世界上總會有愛你的人出現。
資料提供/李淑瑜
文字編輯/鄧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