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聯絡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JOIN US
加入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EXHIBITIONS
劉安廸 創作個展【野人獻曝】 Liu An-Di Solo Exhibition: Offering from the periphery
Aug. 06 → Sep. 08 2022
臺北南京館NANJING SPACE-TAIPEI
Aug. 06 → Sep. 08 2022

展覽介紹

「那些存在於背景中的草木,樹石、生物或各種物件,本身就充滿各種故事與龐大的環境信息,當它們一同出現,我的風景畫由此而生。」
 

藝術家的感性直覺

劉安廸1993年出生於臺灣高雄,現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理論與創作組博士班,專長為平面繪畫與視覺藝術,目前仍持續專注於個人繪畫創作與作品發表。主要媒材使用油彩及壓克力顏料創作,作品關注大環境下個體的地方感知與特定時空下的風景觀念,以及探索風景繪畫的表現可能。

對自然與生物感興趣的劉安廸在高中分班階段時選擇當時的自然組,原先想申請大學的森林學系就讀,未料後來竟踏上全然不同的軌道。過去國高中非美術科班出身的他,對於就讀美術系之後的未來能做些甚麼,當時也懵懵懂懂。也在那時候便一股腦地踏進了藝術創作的路程至今,談到這他從容地笑說:「現在回想起來,很慶幸自己當初下的決定,也許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吧。」

藝術家從來離不開感性直覺,從他原本想就讀森林學系這點,似乎也反映在劉安廸一直以來的創作上,不論他關注的是人文景觀、自然風景亦或是對地景空間的獨特感觸…等等題材,都如同不可迴避般,藝術家的創作終究會回歸自我意識的本質,探尋自我意識與生活環境中所激撞出的真實經驗,問到創作的熱情從何而來?他分享:「我的創作動機似乎是從土地、從一個地方開始。追根究柢,自己並不是先去考慮為了創作而可以做些甚麼,或者說,以創作之名為出發點去尋找可處理的題材並加以處理;相反地,自己更像是被這些創作對象物由衷得吸引,驅使著我進行後續的創作行為。」

 

風景與地方感

碩士階段的劉安廸將蒐集好的資訊加以運用,吸收後轉化成自己的知識,同時間也持續創作累積作品,在創作與研究相併進行的過程中獲得不少體悟,也從自身過往經驗引導出對於空間與地方感的探問,使他的創作脈絡和繪畫形態逐漸被梳理出來。整個觀念架構就這樣延續至今,對於空間與地方感的思考,啟發了關於地方感以及空間經驗的一系列風景繪畫,其中參閱了地理學、人類學、藝術史…等對於地方感和空間概念的探討;當談論起藝術與科學的距離其實並不遠的他眼神堅定地說:「我希望自己不只是站在藝術的視角去探究,而是廣納不同領域,和研究有重疊的範疇都應該去了解,我想,偶爾離藝術層面遠一點,也許看得更清楚。」因此這幾年,他選擇放慢腳步,認識不同領域的人,試圖發現藝術圈之外的桃花源。

何謂地方感?劉安廸表示形塑地方感包含兩種層面,其一代表我們如何改變認知的方法,去捕捉存在地方感中的各個維度、尺度,所帶來的感受與認知的轉變;其二是在認知與經歷過後,採取的態度與方式所提出的異議之聲。這個地方感隱含著無數空間事件的關聯,包含歷史的累積、個體生命經驗中的一截記憶,也會因為身分不同而有無限多種詮釋可能。

而關於「風景」在他的觀念裡更像是一種「信息背景」他舉例:「當詢問對方是哪裡人時,人們會自動產生對此人的背景印象;而要畫一個對象物時,免不了要處理非對象物所佔的背景畫面,這些畫面同時也交代了對象物的相關信息」。也因為「風景」畢竟是人為建構的概念,一種對身處宇宙、外在自然與環境的化約與註解,因此風景概念很大程度來自於人們生活以及對所處環境的關心,就像承載人們跟環境互動的模型,在地球上各個地方、文化及生活方式,與之相應,無數的風景應運而生。

 


郊山中的人為殘遺

這次的展覽作品取材於臺灣南部的郊山,展覽名稱命名為「野人獻曝」,單就詞彙意思是比喻平凡人所貢獻的平凡事物,是出自《列子.楊朱》的故事:「古代宋國有位農夫,在經歷寒冬之後的春耕時分,在溫暖的日光下感受到無與倫比的暖和滿足,他向妻子提及日光浴的溫暖無人知曉,如果把這個方法獻給國君,一定不得了。」野人獻曝的「野人」在古代其實是相對於「國人」(居住在都城或城池中的人)的概念,他們是散居於城外的人們,所以以現代的角度來看,也可以說是住在郊區的居民們;劉安廸的風景畫對應到臺灣人喜歡假日到附近的小山健行的景觀,作品中表現的那些棄置的休閒設施在臺灣的郊山算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且許多都是由山友或地方上的人們自力營造搭建的非官方臨時設施或植栽,作為一種休閒型態,大多數生活在都會區或住宅區的人們多少都曾經到都市附近的郊區爬山。而野人獻曝的「曝」字指沐浴在日光之中,對應到劉安廸作品中大量出現的強烈日光,另一方面也指涉那些被藝術家發現並描繪的、被呈現(獻)的獨特景致。好似從這個典故中發現自己和農夫的相同之處,一心紀錄或詮釋一種簡單確切的生活狀態;劉安廸透過描繪郊山野嶺中特定場域的人造物或人為痕跡,勾勒出使用者/搭建者的存在與身分想像,觀者可以從他的作品畫面尋覓出特定空間所遺留的信息軌跡;「遊樂器材白鐵欄杆與油漆掉漆」、「攀繩」、「山友植栽儲水的洗衣精罐」、「獼猴與野犬」、「塑膠的彩色物品」、「遠處的山寺」、「山洞」、「輪胎圈」…,透過他們留下的設施假定有這樣的一群人,也令藝術家思索也許他們與平時熙來攘往的人群無異,又說不定我們體內都有這樣的野人意識,在日常之外尋覓屬於自己的安適之地。

藝術家劉安廸重新探訪記憶中曾到過的地方,在迷失在荒煙漫草的記憶中,尋找留存在山徑中的人為造物及其殘留;這些人為活動的殘遺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白熾的日光將記憶與景觀揉和,沉默不語卻生機盎然,生成遍地的風景。

 

資料提供/劉安廸
文章整理/鄧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