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介紹
藝術家背景
藝術家林沛瑤,1998年生於臺灣臺中。在求學時期的林沛瑤與多數人相同,過著為升學考試做準備的平淡且均質的生活,為了探索自己的可能性以及改變現狀,林沛瑤試著報考高中美術班,就這樣開啟藝術創作之路。現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碩士班的林沛瑤,回望大學到碩士的藝術生涯,從一開始的大量吸收與消化,到之後的自我檢視、自我重構,都是探索創作與自我核心的必然過程。
藝術家的創作靈感源於個性、延伸於生活。形式上,林沛瑤時常記錄日常中分神的片刻,是對潛意識的記錄與覺察,並透過分析環境因素及物質條件等等,試著實驗並重現畫面與情境;而在內容中,林沛瑤富有的共感能力,使她從與他人的關係和面對他人的經驗中汲取靈感,「當面對他人強烈的表達時,我時常感到強烈地被動搖,好像情感被滲透了,甚至會說不上來『我』的反應跟情緒是什麼。」林沛瑤說道。
影像:雙向的觀看
濱口竜介導演曾在他的書《在鏡頭前表演》中提到這樣的概念:攝影機讓我們有機會能夠不顧長時間直視、觀看他人的社會禁忌,而得以毫無顧忌地仔細凝視他人。
現代快速又資訊密集的社會中充斥畏生的人們,建立關係的方式似乎也變得彆扭。與他者建立有意義的互動是需要冒險的,需要把自身也暴露於他人面前,因此探知他者便容易感到拘束與不安。而透過攝影機及影像,人們觀看的方式是建立在一種只發生在觀者各自意識中的互動,這份間接的安全感,既親密卻又疏離。一般而言會認為觀看影像是一種「單向」的狀態,不會把自身與影像中的被觀看的對象視為同一個世界的存在,而林沛瑤的作品卻是打破這樣的習慣認知。
「自我」的實驗
林沛瑤作品中的影像通常不是用於單向的概念傳達,而是作為一個「被觀看者觀看」、「與觀看者對視」這樣一個共處一室互動的「存在」。當影像中的自我及身體在認知上作為一個這樣的「存在」時,其與現實中的肉身便會產生一個有趣的關係:形貌相似,卻有十分不同的存在感,這種異樣的存在,將使得透過與他者互動不斷滾動式調整的「自我」也隨之改變。
林沛瑤更說道,比起表達她的自我,她更在意的是當觀者面對一個由她創造出來的「存在」(可能有藝術家的形象,也可能沒有)時,我們的自我知覺發生了甚麼變化、是否有些動搖的片刻?
3D列印在作品中的狀態
在林沛瑤的作品中,亦可見當代技術使用的蹤跡,之於藝術更多了一層轉譯。在〈公路電影:月球之旅〉這件作品中,只有由3D列印機的機身是現實中的物件。「路」的虛擬模型先是自藝術家的腦中生成、輸入至電腦,再被列印而出。
列印機彷彿是一台不斷堆疊著意識的心智機器,隨著列印的完成,這條「路」似乎抵達了月球,也可能永遠未到。藉著3D列印機在技術上及運作過程上的特性,藝術家以這趟影像的意識旅程,呈現心智對世界的創造。
自我測試開始。
林沛瑤探索影像的觀看經驗以及身體的參與,思考藝術作品帶來「主客體模糊」感受的可能性,以及對於自我與時間知覺的可能影響。此次創作個展展出她2020-2024四年間的創作,透過影像與空間中的配置,如投影方式、觀看視角、互動方式等,安排了一種交錯的雙重體驗:除了希望觀者以精神沈浸在影像時空之中,也能引發觀者對當下觀看行為的覺知。以「自我測試開始。」為題,如自言自語般,希望以此為序語,為觀者開啟探索身體、影像與自我的篇章,讓「自我」參與在作品中、體驗一個「自我測試」的過程,並在少許片刻感受到,被某種互動性(或許是想像的)給動搖的個體意識。
未來林沛瑤將結合更多不同的表現形式,在創作中探索時間的感知及更多互動的可能性。現階段的林沛瑤研究所即將畢業、租了工作室快一年、有一份兼職助理編輯的工作,一邊工作、一邊創作。時間持續進行,林沛瑤的創作將隨著生活繼續覺察、繼續延續。
林沛瑤創作個展【自我測試開始。Self -Testing Starts】- 對談講座
.對談講題:影像、視角、想像中的互動:自我知覺的可能性
.與談講師:張君懿|藝術家、策展人
林映彤|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副教授
.講座報名:金車文藝中心官網
.日期:2024/05/18(六)
.時間:14:00-16:00
.地點:金車文藝中心 KCCA 承德館 4F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131號4F
資料提供 / 林沛瑤 採訪編輯 / 趙又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