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聯絡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JOIN US
加入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EXHIBITIONS
張亞蓁 創作個展【異景.心戲】 Chang Ya-Chen Solo Exhibition: Inner World and Heterogeneity of Landscape
Feb. 08 → Mar. 23 2025
臺北南京館NANJING SPACE-TAIPEI
Feb. 08 → Mar. 23 2025
  • 張亞蓁

  • 2023

  • 38 x 28 cm

  • 複合媒材

  • 修剪

  • 張亞蓁

  • 2022

  • 26 x 19 cm

  • 複合媒材

  • 樂園

  • 張亞蓁

  • 2024

  • 60 x 34 cm

  • 複合媒材

  • 打更人的星期五 (局部)

  • 張亞蓁

  • 2022

  • 405 x 33 cm

  • 複合媒材

  • 人造樂園之三

  • 張亞蓁

  • 2023

  • 163 x 136 cm

  • 複合媒材

  • 探路

  • 張亞蓁

  • 2024

  • 23 x 40 cm

  • 複合媒材

展覽介紹

張亞蓁 1998 年生於臺北,2024 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水墨組研究所。創作媒材主以膠彩、水墨等東方繪畫媒材進行創作。作品曾於 2022 年榮獲「桃源美展」水墨類桃美獎;「璞玉發光」璞玉獎等獎項。出身學院教育體系的亞蓁,經歷東西方繪畫媒材的多元訓練,憑藉文靜的個性與對細節的敏銳掌控力,在大學時期選擇墨彩作為其創作語言,開啟了屬於自己的藝術途徑。

「墨彩」與「膠彩」是東方繪畫中極具特色的媒材,其在紙張上的黑白濃淡微妙變化,不僅增添畫面的層次感與韻味,更透過留白營造出深遠的意境之美。這類媒材兼具抽象與具象的表現力,能以詩意的方式呈現創作者的內在情感,深受喜愛大自然的亞蓁吸引,讓她遊藝於墨彩中雲煙氤氳的世界,使作品展現出濃厚的意境與自然的生命力。


私人樂園與內心風景
張亞蓁的創作聚焦於兩個主題方向,一是以現代家居為基礎,構築私人園林般的理想小天地;二是從臺灣在地的園林造景中汲取靈感,描繪內心的世界。她認為「園林」不僅是自然的縮影,更是一個理想之地的投射,寄託於園林的想像,是在現代的生活中建構一座理想的異托邦。不同於傳統園林對規劃與秩序的強調,張亞蓁所要呈現的園林更像是內心遊玩的樂園,透過畫面營造出玩樂、童趣,甚至帶有詼諧意味的氛圍。

在技法上,張亞蓁運用工筆技法賦彩彩墨與膠彩,在構圖上並置多種景觀,創造出現實與幻想交織的空間感。她借鑒古典水墨畫的空間處理手法,如斜角透視與散點透視,讓畫面呈現出延展且多重的空間意識。且重視物件元素之間的對話,將自然景像、建築結構與抽象符號融為一體,形塑出夢幻且生動的視覺語言。例如,在 2022 年獲選「桃源美展」桃美獎的作品〈陌生影子裡的溫度〉中,以傳統山水畫為基礎,融入現代視角,運用創新的連屏畫面,上下調度觀者的視覺動線,營造出虛實相間的空間感。作品以南機場夜市旁的旋轉樓梯公寓為主題,表現出狹窄、壓迫感以及空間不足的氛圍。


圖片來源:https://artemperor.tw/focus/5083

介於現實與虛構的視覺遊戲
藝術家以園林為媒介,傳遞內心的探索與現實的觀照,透過東方繪畫的當代轉譯,呈現了一個介於玩樂與理想之間的詩意世界。本次張亞蓁於金車的個展,展出多件融合臺灣傳統園林造景與當代建築元素的作品,其中代表作品〈人造樂園之三〉,取材自雲林五年千歲廟宇主題公園。這座公園因其不規則的建築形態與獨特的民俗造景,營造出彷彿各自擁有象徵意義的奇異空間,呈現出一種人造樂園般的世界景象。人們因儀式而聚集於此,有些投入參與,有些則作為旁觀者遊覽其中。畫面中的人物,像是在一場突出的日常表演中各司其職,展現了生活的多樣與張力。

在這件作品中,畫面以多個故事情節交錯呈現,避免單一敘事的完整性,讓熟悉的世界產生了一種陌生化的效果。這種多層次的敘事手法,正是藝術家所希望傳遞的視覺語言:一個介於現實與虛構之間、充滿矛盾與詼諧的樂園世界。同時,這件作品的核心初衷在於表達一種複雜而豐富的世間景象,將人造空間中的歡愉與奇異感緊密交織,形成耐人尋味的畫面情境。


〈人造樂園之三〉,褚皮紙、墨、水干顏料、胡粉、礦物顏料,163 x 136 cm,2023

遊戲與現實的交錯隱喻
作品〈打更人的星期五〉的繪畫空間則借鑑了陳其寬手卷作品〈陰陽〉,呈現出多視角地平線的轉換,讓畫面在不同的空間中流動交錯。這件作品的靈感源於童年電視上聽到的一句話:「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打更人指的是古代夜間負責報時的守夜人,同時提醒人們小心火災與小偷。在創作者眼中,打更人彷彿守護夢境,使其得以繼續展開。讓人聯想到達利的名作《醒前一秒蜜蜂繞著石榴飛的夢》(1944),畫中兩隻老虎正撲向熟睡的女子,展現夢醒前一刻的緊張與危機感。在畫面中,老虎的身影穿梭於畫面中不同的空間,象徵夢境中反覆浮現的危險意象。

此外,作品的每段畫面都隱藏著擬人化的太湖石,其中一段太湖石正沉浸於遊戲之中,遊玩的內容是經典的《小精靈》(Pac-Man)。畫作前方的太湖石張大嘴巴,一邊吃著金幣一邊向前移動,與電玩遊戲中的情景形成對照。然而,專注於遊戲的太湖石未曾察覺危機即將來臨,這一段描繪暗喻了遊戲與現實同時並存的微妙關係,呈現出一種輕鬆與緊張並置的獨特視覺語言。


〈打更人的星期五〉,褚皮紙、墨、水干顏料、胡粉、金箔,33 x 403 cm,2022

〈遊園〉這件作品的靈感來自臺南麻豆代天府。張亞蓁提及,當時被寺廟內的各式造像與造景吸引,也觀察到來此參訪的人群。在現代,這類承載民俗信仰的場所,不僅是宗教活動的空間,更成為人們對信仰具象化想像的寄託。而這些想像,往往帶有某種趣味,使人關注的焦點漸漸從信仰的深層意涵轉向表象與視覺的吸引力。

畫面中的地板以墨色線條筆觸圍繞,營造出一絲不安的氛圍。鏽蝕的鐵皮結構則帶有不穩定與等待修建的象徵意涵,指向空間的未完成性。畫中人物以留白手法呈現,僅留下姿態供觀者揣摩,他們成群結隊地遊走於這片空間,看似悠閒,卻也在某種框架下共同參與著這場「遊園」的景象。


〈遊園〉,壯紙、墨、水干顏料、礦物顏料、雲母金,102 x 136 cm,2024

〈互為風景〉的創作靈感,則是藝術家某次坐在家中二樓陽台望向窗外所見的景色。那個位置正對著狹窄的小巷,四周是彼此相鄰的鐵窗與戶外冷氣機,而斜對角的鄰居屋頂上則擺滿了各式植栽。在這樣的環境中,鄰里之間的生活彼此交織,每個人都是對方的風景,這種日常的視覺關係,成為作品的發想來源。作品透過紙雕的立體陽台與窗戶模型,呈現臺灣舊式建築中壓縮的空間距離,同時以長方形的裱板裝裱,模擬建築結構的基本框架,使作品如同一扇窗,映照著都市生活中無聲卻緊密交錯的風景。


〈互為風景〉,水墨 / 複合媒材,尺寸依場地而定,2024

在園林與都市間建構遊戲性的視覺語言
張亞蓁的作品在傳統與當代之間遊走,藉由東方繪畫媒材,探索人造空間與內心世界的對話,並在景觀的變換與符號的拼貼中,構築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視覺經驗。她的創作不僅關注園林造景與都市空間的結合,更透過獨特的敘事手法,使畫面承載個人情感與社會觀察。她筆下的園林,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理想之境,而是一處充滿遊戲性與幽默感的場域,除了對人造環境的想像,她的作品也深刻體現都市生活的壓縮感與人際距離的曖昧關係。創作在傳統技法與現代圖像語彙之間靈活轉換,透過墨色與色彩的層層堆疊,重新組構人造與自然、現實與幻想的邊界。在她的畫面中,園林與建築不只是物理空間的呈現,更是一種對人類生存狀態的隱喻。她的作品提供了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在熟悉的風景中發現陌生,在既定的結構裡尋找自由,並邀請觀者一同進入她所建構的遊樂場,在其中探索、迷失,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視角。

 

資料提供 / 張亞蓁
採訪編輯 / 李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