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介紹
「水墨織色」來自於土田惠理子作品裡的重疊面,以顏料繁複堆疊而成的一種樣貌。透過創作保有自身的感受和知覺,並認識新的技術、媒材、思想和價值觀,藉此思考創作的核心和表達方式。
關於家鄉
土田惠理子(Tsuchida Eriko)來自日本岐阜縣,據她回憶,老家周圍都是農田,秋分收穫時節時,金黃色的稻穗對應田埂間盛開的彼岸花,是她熟悉卻又陌生的景致;離家數百公尺的中古車行,頗富美式風情的招牌看板、店裡播放的流行音樂,對土田惠理子來說,這些早已習以為常的生活元素,一直要等到她遠赴異鄉(臺灣)之後,才漸漸的內化成她的創作養分。
說起話來輕聲細語的土田惠理子,其實很有自己的想法。隻身來到臺灣留學前,原本於日本大學主修設計,但就學期間感受到與周遭環境的格格不入,因此毅然休學回到家鄉,並擔任電腦課程講師,後來2011年因緣際會進入國井美術公司,從事佛像畫的繪製,當時任職的一年期間,雖然受到的訓練為制式上色技法,但也因此影響到之後她的創作方式。
往後得知有管道可申請來臺留學時,她便付諸行動開始存錢與學習中文,在2013年順利來臺就讀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並在2017年繼續於北藝大攻讀碩士學位。
水墨。點與線
土田惠理子對於東方美術的興趣始於水墨與膠彩,大學期間學習到的書畫概念讓她感到十分新奇,並瞭解到水墨畫與書法不可二分的發展關連。她表示,日本戰時祈福的「千人針」,當中以點構成的規律與儀式性,被視作是眾人意念的集結與展現,這恰巧與書畫當中「積點成線」的概念不謀而合。土田惠理子對於「線」的感悟,始於其對於佛像畫的觀察,平面的佛像畫以線構築輪廓,以日蓮的〈大曼荼羅本尊〉為例,畫面中的線條往往包含著不同的意涵。她特別關注於「點」和「線」這兩者純粹而原始的繪畫元素,更成為觸發她創作的一個重要元素。
雖說在大學期間接觸到許多創作媒材,然而土田惠理子仍鍾情於水墨素材的運用,對她來說水墨精緻、細膩的特質相當吸引她,同時紙張素材所展現的觸/嗅覺特性,也使土田惠理子得以重溫其兒時對於故鄉樹林的回憶。
織。文化交匯
土田惠理子近年的作品當中,獨特的色彩交織畫面是觀者第一眼所感受到的,層層疊疊的色彩與分不清的細膩線條堆疊,恰巧呼應了土田惠理子以「編織」、「交織」作為主軸的創作模式;土田惠理子透過水墨繁複的染色效果,展現出近似於編織的規律技法,並從中延伸樣式的多元性。
2013年來到臺灣,土田惠理子深刻感受到臺灣多元共容的文化及語言特性。其身為「日本人」的身份特質,使她深刻感受臺灣在地文化的認知與價值思維的差異所在。也因為這樣的衝擊,讓土田惠理子更為具體感受到故鄉傳統文化的存在,進而透過自身的抽象水墨畫創作,希望表現出語言、文化的多元交會及連結。
以往創作過程中,土田惠理子相當喜愛顏料停留在紙張而水分蒸發留下痕跡的過程。不過近期的創作她反倒選擇以交織、堆疊、留白等方式來替代「水」,雖說染色的過程繁複而費時,但這樣重複的動作反倒讓她透過軀體的律動、以及與創作素材的匯集,回味起大學時貼壁紙的所出現的滿足及愉悅,多年過後,土田惠理子似乎也不知不覺地找到自己專屬的最佳創作方式。
意念與紀錄
土田惠理子表示剛來臺灣時因為水土不服,讓她常常想起家人、家裡的貓以及瑣碎的生活片段,也因為這樣,才讓她具體體會自己受到家鄉影響之巨大。更觸發她對於「家」此一概念的反思,更成為其創作的一個重要元素。土田惠理子表示,當鄉愁引發的情感與體會無法言說時,她便會選擇以創作的方式記錄下來。
這次展出的作品都有各自的故事,〈心中之家〉以四個長方體圍繞成一個正方體,這幅作品源自於土田惠理子外婆的故事「外婆的家鄉在岐阜縣德山村,因為建設德山水庫,1987 年廢村。我從小聽著外婆的家鄉故事長大,透過她跟她家人之間的聊天和拜防德山,好像我也身歷其境,隱隱可以感受到她們的鄉愁。」而記憶中外婆家那鮮明的榻榻米意象,也成為土田惠理子寄託/記錄鄉愁的重要元素
作品中另外一項代表性的意象為紙鶴,在日本文化中紙鶴具有祈願與祝福之意,親人的離世有時候是充滿許多未完成的願望,也因為未完成而充滿遺憾,土田惠理子則是選擇將這樣的感觸轉為畫面。土田惠理子表示,由於日本文化使然,母親與外婆常會習慣性地對某些事情隱忍,導致其經歷過的故事沒有手寫與抒發的窗口,因此她選擇以家人為出發點,將一則則小故事轉化為作品。有些人會說土田惠理子的作品很「日本」,土田惠理子認為這無須辯駁,畢竟她的作品就是由自身的生命經驗所組成。
圖、文 / 土田惠理子、黃郁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