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聯絡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JOIN US
加入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金車文藝講堂:蔡胤勤【藝術家書籍的美學與實踐】金車文藝講堂:蔡胤勤【藝術家書籍的美學與實踐】
NEXT →
CULTURAL SALON 文藝講堂
Nov. 26 2023
臺北南京館NANJING SPACE-TAIPEI
Nov. 26 2023

講堂介紹

「藝術家書籍(Artists’books)」它融合了視覺藝術、文字、印刷技術,以及觀眾的參與,打破了傳統書籍的框架,為藝術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最近,我們有幸採訪了藝術家書籍的研究者策展人以及教育推廣者的蔡胤勤先生,帶大家認識藝術家書籍的開端、特性以及相關的歷史脈絡。透過與他的專訪,為我們揭示了藝術家書籍的多元面向,內容豐富並極具啟發性。本次講座,講師還會將多本館藏書帶來現場,透過實際的翻閱、觸摸、嗅聞,讓大家體會藝術家書籍所展現的迷人之處。

踏入研究的契機

蔡胤勤的求學背景與藝術息息相關。他最早於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學習平面設計,而正是這個背景,讓他對於書本的平面設計到裝幀製成都有一定程度的經驗。而對藝術家書籍(Artists’books)的認識則始於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尤其受到賴雯淑教授的課程影響。賴教授於2012年從美國引入了藝術家書籍的教學概念,並開設相關課程,成為臺灣藝術家書籍教學的先驅。在這堂課程中他開始明白,藝術家書籍是如何成為當代藝術中的一種獨特門類,並開始後續的研究和探討。

蔡胤勤2018年曾以創作者的身份,透過藝術家書籍作為載體舉辦「家書/A Letter to Home」創作個展,當時,他透過攝影記錄宜蘭被拆遷的老家,這個經歷成為他爾後策畫藝術家書籍展覽的起點。

他語帶誠懇的表示:「書籍長久以來被當作存儲記憶和檔案的容器,當作品以藝術家書籍的方式呈現,那它甚至是可以被觸碰、被翻閱和嗅聞的。創作者可以從紙張的選擇,裝幀、開頁形式,甚至觸覺,照著自己的想法傳遞給觀者。」這種媒介的特性即是藝術家書籍的重要特點,它融合了印製技術與藝術作品的概念,使藝術家的作品具有獨特的身體感知性。並於同年,創立了藝術家書籍工作室PAPER MATTER,旨在推動藝術家書籍的美學、知識和生態建構,探索此媒材在亞洲的未來可能。

Artists’books:定義和特性

若要更明確界定何謂藝術家書籍(Artists’books)? 
蔡胤勤向我們解釋,藝術家書籍的定義其實多元而富有彈性,在1973年藝術家書籍這個詞彙誕生後,西方逐漸奠定這個類別,因此能夠爬梳它的幾樣特點。他先是微笑著說道:「首先,要被大眾認同它像是一本書。」再我們感到困惑之餘,他緊接著補充:「再來是要能夠被翻閱、持拿、具備可攜帶性以及承載資訊的能力;其二,製作上的外在形式包括封面、裝幀、選紙、尺寸…等等,要能夠彼此扣合、對話、並且互為辯證;其三,不見得是要親手製作,但製作過程必須由創作者全權主導。」藉由他的說明,讓我們瞭解符合了上述的條件才能形成一件完整的藝術家書籍作品。

藝術家書籍(Artists’books)由創作者全權主導的部分,意味著創作者可以自主選擇書籍的內容和形式,使之與其作品的概念相契合,這些特性都使得藝術家書書籍與其他藝術形式有著本質的不同,這種媒介具有很大的靈活性,能讓藝術家探索不同的創作可能。他還指出,製作媒材其實並不限於紙張,因為早在紙張出現之前,書籍也能以其他媒材來替代。因此,這種媒材選擇的多元性,使得藝術家書籍能夠突破傳統書籍的框架,將藝術形式推入新的領域。

藝術家書籍的講座內容

在談到這次的講座內容時。蔡胤勤表示,藝術家書籍(Artists’books)是一個獨特的藝術領域,希望被更多人認識和欣賞。講座中,他將帶領觀眾穿越時間,探討藝術家書籍的歷史發展。他將從藝術家書籍文獻庫的典藏中挑選三十多個代表性案例,以解析藝術家書籍的演變。內容將從六〇年代開始,探討當時的社會背景、意識形態,以及技術變革,個人印刷的普及對藝術家書籍的影響,也將剖析西方當代藝術中的不同運動,包括低限主義、觀念藝術、地景藝術和激浪派,以及台灣藝術家如何將書籍視為一種藝術實踐。帶領觀眾探索藝術家書籍如何在不同藝術運動中嶄露頭角,並如何成為藝術家寄託烏托邦理想的替代空間。

---
▌講師簡介
蔡胤勤,書籍藝術研究者/策展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生。畢業自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曾訪學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目前實踐範疇與研究主題以藝術家書籍與攝影書為核心。2018 年甫成立 PAPER MATTER 藝術家書籍工作室,致力在兩岸三地推展出版作為藝術實踐的美學、知識及其生態建構。
現為藝術家書籍文獻庫(ABA)營運總監及上海藝術家書研究中心(RCAB)籌備處主任,每年在國際間主持藝術書展(Art Book Fair)的活動策劃暨評審,同時亦擔任相關藝術基金會之顧問工作,旨在發掘製書與出版在當下作為藝術實踐的能動性,並探索此媒材在亞洲的未來可能及其全球脈絡下的論述形構。


採訪編輯/鄧乃文  資料提供/蔡胤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