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聯絡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JOIN US
加入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金車文藝講堂:Gia 梁晏齊【Lacrimae Rerum】金車文藝講堂:Gia 梁晏齊【Lacrimae Rerum】
NEXT →
CULTURAL SALON 文藝講堂
Apr. 20 2024
臺北南京館NANJING SPACE-TAIPEI
Apr. 20 2024

講堂介紹

當我們在觀看藝術作品,形式與媒材的特殊性較容易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次金車文藝講堂有幸在四月#風格創作的主題中,邀請到臺灣標本藝術家 — Gia 梁晏齊 來擔任本月份的風格講師。Gia 以其獨特的美感捕捉、詮釋物種的生命之美,讓我們將有機會深入探索標本藝術的創作世界,探討藝術家是如何以標本為媒介,凝視自然、人類和存在的深層本質。金車文藝中心邀請您一起走進未知領域,探索藝術與生命之間的連結。

講師介紹
Gia,本名梁晏齊,標本藝術家。2010 年畢業於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大學珠寶設計系,2013 年取得蘇富比藝術學院現代設計史碩士學位;2014 年返臺擔任故宮器物處研究助理,於 2017 年正式成立 Inconsistency of Time ( IOT ) 蒔敍標本藝術工作室

創作核心著重探討「時間」的概念與意義,將創作視為一種嘗試理解的媒介。且將標本工藝轉化為當代藝術表現的媒材,注入理念、藝術層次和思考,讓標本不僅止於呈現自然的樣貌,延伸更多層面的共鳴和啟發。2019 年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補助,前往英國學習標本工藝,並師承於標本大師 George Jamieson、Derek Frampton、Jazmine Miles-Long 和 Jack Fishwick。近年作品參展於《超閾界 Sur-Realm》室內空間裝置藝術展(2022 年)、《觀測者 The Observers》(2019 年),並在同年入圍 [共生之所] 中國信託新銳美術獎的決選。



Gia 的工作室坐落在陽明山上一處社區的寧靜角落,回想起約定訪問的當天,搭乘公車前往陽明山,途中透過車窗看著樹葉間微光隱約穿透,灑落在車廂的地板上。那是一個明媚且舒適的午後。

工作室的佈置簡潔有序,一張工作桌佔據著中心位置,成為日常使用最頻繁的區域,而檯架上則陳列著許多種鳥類標本還原的成品。讓人難以想像平常生動活潑,用肉眼無法清晰捕捉、端看的鳥類,以平靜之姿聚集在這裡。此外,工作室內還放置著一張供休憩使用的沙發,以及一台在山區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除濕機,營造出了一個舒適、祥和的工作環境。

標本的歷史與演進
因為對標本製作的概念不足,Gia 便從標本的歷史開始淺談。她分享在外授課時,通常會帶到一些與標本相關的歷史演進。因為這項技術最初並非出於創作目的而發展,而是始於16至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西方國家向東遠征,在各種絲綢香料等高級舶來品的引進下,同時也期望能夠引進珍稀的物種,但這些動物大多無法承受長途航程,因此往往在抵達目的地時已經死亡。而保存這些動物的遺體就成為當時的首要任務,「標本」的由來也因此而生。

此外,Gia 還分享了她在授課時喜歡提舉的案例。她指出我們常常在博物館的遠古時期區域,一定會看到許多樣貌古怪的生物標本,拙趣的表情讓大家印象深刻,但 Gia 說明這並非標本師的問題,而是因為古代人在沒有像現在網路資訊發達的情況下,僅能用填充物塞滿動物的皮膚,憑藉想像力去重現那張皮膚原本的物種樣貌。她也提及故宮博物院的「狻猊」圖,其實就是古時候的人對獅子樣貌的認知,那是僅憑文字描述而繪製出來的樣貌,但因為文字無法精準地呈現獅子的應該會有的原貌,才造成至今我們看到的奇形怪狀樣。諸多如這類的資訊落差案例,為標本的歷史發展提供了許多有趣的參考資料等文獻。

製作標本的步驟
除了紮實的學術知識,在實務方面 Gia 也發展出一套自己的系統,並把製作過程拆分成三個主要步驟。首先是「剖皮」,即取下鳥類的皮膚;接著是製作「假體」,這個結構是撐起動物皮膚的填充物;最後則是「還原」,這階段需要調整姿勢,安排整體樣態。整座鳥類標本其實僅有頭骨、肢體和皮膚是取自軀體本身,實際上撐起標本外觀形狀的是「假體」模型,因此,假體模型的製作尤其重要,也是 Gia 認為在標本製作中最具挑戰性的部分,假體是根據生物體肌肉與軀體的形狀去參考並成型的,她表示自己在這方面也是花很多時間琢磨,因為每種鳥類的身體與肌肉比例不同,須不斷測量與調整。我們可以想像假體如同建築的地基,若地基不穩,整座標本是無法以最完好的姿態呈現的。

在保存方面,Gia 指出標本最容易受到「蟲害」和「濕度」的影響,陽光則是造成鳥類羽毛褪色的原因之一。因此她強調,只要能夠維持良好的空氣濕度,避免陽光直射,通常就能有效預防標本的損害。此外,如果能夠徹底處理動物皮膚中的油脂等物質,相應的藥劑也會發揮防治蟲害的效果。


有關使用福馬林等防腐劑的觀念,Gia 提出了更正。她指出,鳥類標本通常不需要使用到福馬林等化學藥劑來還原質地與保存。在自然情況下,鳥類的雙肢會自然呈現皮包骨的乾燥狀態,因此如果不介意這種成型方式,就無需使用防腐劑。唯一可能需要使用福馬林等防腐劑的情況是在處理較大型的鳥類標本時,例如金剛鸚鵡。

從學術研究到藝術表現
對於標本的印象,通常會讓人直覺聯想到博物館中,以學術研究為主的生物標本。然而自16 世紀以來,標本不僅是供生物系統學研究之用,它也能夠呈現藝術性達到世界觀的傳遞。透過生物標本,似乎能夠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現自然界的美麗和多樣性,進而引發觀者對生態的共鳴和反思。隨著時間的推移,標本的藝術表現也逐漸融入了當代生活,進而成為品味和美感的象徵。若想深入了解這方面的發展,我們可以從Gia的背景和經歷開始談起。

真正開始接觸標本,Gia 坦言一切始於她在英國求學時期常與各種動物標本接觸的經驗。標本在歐洲的歷史悠久且引人入勝,各種動物標本可以在博物館甚至是酒吧中顯而易見。然而,讓她將標本製作作為志業的原因,一切源自於她對動物的熱愛,以及與動物建立更深層次的渴望,並認為透過標本,能夠用更近的距離建立人與生物之間的連結。這也成為了她的創作動力,從英國拜師深造回臺後,於 2017 年正式成立 Inconsistency of Time ( IOT ) Studio / 蒔敍標本藝術工作室。除了創作,同時接洽標本製作的委託案件,也與外部單位合作標本製作教學課程,期望大家都有機會從軀體的觸摸、整理、解構,去重新了解人與物之間的關係連結,思考自然和社會的共存意義。

軀體的取得途徑與創新實踐
而 Gia 專注於製作鳥類標本,是因為鳥類的折損率較高,為相對容易取得的生物種類,同時也是較友善的入門選擇。然而,對於一般人來說,最為好奇的是如何取得這些標本,以及其合法性的問題。Gia 首先從她自己的學歷背景開始解釋,作為一名設計科系畢業的創作者,她並不擁有生物學相關的學經歷,並提到臺灣有許多標本師大多數都是生物學系為專業,舉例如:黃雯杰、陳耀華、姚鈞菱、吳宗睿等。這些知名的標本師通常都具有生物相關科系的學位或經歷,因此在自然界的資源接觸管道更多。此外,在臺灣也有部分政府機構也有針對這方面的訓練,例如交通部觀光署的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而 Gia 的取得管道,主要是透過因自然因素逝世的寵物鳥,這些來源包括專業的培育人士、寵物飼主以及私人鳥園。並堅持執行 "Ethical Taxidermy” (符合道德標準的標本),與合作對象共同支持生命延續的概念,以此去實踐標本藝術的創新。

最直接的表達途徑,Gia的創作哲學
Gia 對時間的概念有著獨特的理解,她將其視為一種由過去穿梭至未來的片段所聚合而成,而非線性的前進。她認為,所有發生都是生命故事的一部分,它們彼此交錯、推擠,構成了永恆的景色,沒有明確的起點。對她而言,生命中的每一個瞬間都是原因和結果的結合,且具有存在意義。對她來說,製作標本是一種自我療癒的儀式。她將死去的鳥類視為蘊藏著過去故事的載體,每個片段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包含喜悅、疼痛、迷惘和遺憾。透過剝製的過程,讓她得以重新面對過去,將柔軟易腐壞的部分去除,並保存美麗的一面。製作標本的重複動作也成為她對過去情感的一種反芻和理解的方式。

生而在世的物種,終將面臨死亡,這是萬物無可避免的終結。

生命並非總是一帆風順,死亡是必經的終結,但記憶卻可以永遠延續生命的美好。Gia 相信,時間可以縫合、治癒傷痛,留下的將永遠是美好的一面。對她而言,那些曾經飛過山林、溪畔、白晝和星空的翅膀,在經過妥善的對待,都能停留在最美好的當下。Gia 透過創作向我們分享了她內心柔軟的一面,她希望能夠以平靜且溫柔的方式,收拾起一地的羽毛,縫合所有的圓滿,留住所有美好的一刻。這種以標本直面對生命和時間的理解,使得她的藝術創作更加有內涵和意義。

資料提供 / Gia 梁晏齊          採訪編輯 / 李思廷

—🦜——🦜—講堂限時活動—🦜——🦜——

Gia 將於現場示範
軀體檢查、剖皮等標本製前作業
並分享實際操作的基本概念
機會難得,報名速從.ᐟ.ᐟ



※ 請務必以真實姓名、手機號碼進行填寫報名,以免遺漏通知損失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