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堂介紹
美味的炸物通常需要炸過2次。
「炸物有一個原則是丟進油鍋的時候,熟成速度會有指數性的攀高:一開始熟得很慢,好像沒啥反應,越到後面油溫越高、食物的水分被抽乾的時候,炸物會瞬間轉熟,只要多一兩秒就會炸過頭。所以如果要炸好東西,食物要熟、顏色要呈現金棕色、不能含有太多餘油,炸東西的時候通常是炸兩次。第一次油溫不過高,把食物炸到八分熟、定型、撈起來,放在一旁『後熟』(讓食物自己依靠自己的熱度悶熟自己)。這時把油溫拉高,回炸第二次,把餘油逼出,同時把顏色炸成漂亮的金棕色,瞬間撈起來。我滿喜歡那種後熟的感覺,有一些變化不會在當下看出來,要放一下,自己慢慢醞釀美味的程度。很多事物也是這樣的,該做的努力做過了,放一下,讓後續效應慢慢產生,不要因為期待而施加太多外力,這樣反而會過頭。」
謝凱特,畢業於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著有散文集《我媽媽做小姐的時陣是文藝少女》、《我的蟻人父親》,以及《普通的戀愛》,曾獲臺北書展大獎非小說類首獎,入圍臺灣文學金典獎。2013年以短篇小說《完美的一天》獲得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佳作;2015年又以散文作品《我的蟻人父親》獲得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三獎;2017年則以散文〈開車進不了臺北城〉獲得臺北文學獎散文組優等獎,屢次榮獲文學指標性大獎。
關於創作
中學時期養成書寫日記的習慣,而這也是他開啟創作的起點;高中時期以部落格網誌取代昔日的日記寫作,為逃離繁重的課業壓力,圖書館成為他當時的避風港灣。「讀得多就想學著寫,寫完之後於是開始投稿。」伴隨一本又一本課外讀物的積累,他開始嘗試投遞校內文學獎比賽,而其中獲獎的成就感,引領著他,一路走到了現在。對於有興趣朝文學創作的學生,他則鼓勵: 「我最常跟學生講的事情是先問自己要寫什麼,然後是怎麼寫。要寫出你真實的感受和想說的東西,然後寫的漂亮、有新意。開學的時候講完這句,這學期的課大概就講完了,其餘的都只是一些奇技淫巧。」
「每次回答這個問題,每次都會一開始浮現很多人,但最後就會剩下同樣的人。」說起影響自己最深(或最喜歡)的作家,他分別列舉以下作家,例如:向田邦子筆下對於家庭的描繪,其實是在寫未能圓滿的事物、遺憾;河合隼雄借榮格心理學解說日本神話和民間故事,衍伸出來的其實是呈現在故事裡的其實都是人類心靈的本質,而現實生活中的人的行為、物件,也有無所不在的隱喻。此外,他也特別提到張惠菁。「她把現世時間切分成無限多的幀數,也就是把時間內的影格切分成無限多,這樣觀看事情時一切會變得很慢很慢,慢到可以看清事物閃瞬即逝的轉折關鍵。」
近期看過想推薦的書分別是《親愛的夏吉.班恩》以及《藍色時期》。榮獲布克獎的《親愛的夏吉.班恩》,描述80年代英國經濟轉型的沒落礦區,酗酒的母親和性別氣質非主流順性別的兒子的故事。藉兒子之眼看母親是如何脫離自己原本遭受的家庭暴力,婚後再度重蹈覆轍而無力反轉困境的小說,牽涉性別議題、家庭的悲劇輪迴、成長之艱難,即便是今日來看還是牽動人情緒。另一個是漫畫作品《藍色時期》,描述一個資優生如何放棄成績升學優勢而投入藝術創作、應考藝術大學的過程,當中提及相當多的創作者心路歷程非常可看。
不斷碰撞 然後理解
「不知道你有沒有縫衣服或襪子的經驗?如果破洞要補,拿針線縫的時候一定是破洞兩邊的布料得各自捏一點起來,交疊,才能把洞補丁。那是修補的原則,不可能完全復原,或是回到『想像中完美』的樣子。但也因為這種修補,雙方都會被吃掉一部份的自己,因此也不會沒有退讓、割捨,每一種選擇都有代價,但要不要是可以選擇的。成長、孩子跟家長、伴侶之間的互動,大概都是這樣。」為了工作需求,謝凱特曾到圖書館擔任說故事志工,近距離觀察孩童與家長之間的互動,觀察彼此為了什麼而發生爭執?面對意見分歧又該如何協調?創作過程中曾擔憂自己的創作過於主觀,或是反覆描述自己成長的傷痛而確信那就是唯一的事實,他透過志工服務近距離的觀察,疊合自身幼時成長片段,嘗試在書寫過程中找到更為貼切的角度切入,試圖與無法修正的過往和解。
他認為一位專業的文字創作者,是維持自己想表達的事物的原則之下,同時照顧讀者。而上述的句子則有兩種解讀的層面。「首先,一個文字創作者很難不顧讀者地閉門造車,文字本身就是一種傳達工具,所以寫作的時候當然會有「想像的讀者」,就算不知道這個想像的讀者是否存在在這個時空但仍是有一個「傾訴的對象」。第二,如果是以文字為專業的,難免還是會遇到一些工作邀稿,在面對工作需求的時候有時調整一下自己的觀點也是滿必要的,但調整幾成就是猜想自己能妥協到什麼程度了。綜合以上兩點,我在想有一部份的文字創作者的特質就是活得滿自我的,而且會因為這個自我長滿稜角而常常在這個世界碰撞,然後不斷發出『啊原來是這樣啊我終於明白了』的感嘆,畢生不斷處在領悟某些事情的狀態裡(聽起來有點好笑)。」
創作主題並不設限,只不過前三本創作剛好以親情為主軸發展。曾在其他對談中提及未來不再撰寫類似親情主題的作品,謝凱特坦言未來的事很難說。「什麼都可以寫。沒寫完的我通常也不會對外說。不過,我可能會很任性的寫自己想寫的(當然,前三本都很任性),畢竟親情這件事情已經沒什麼好再說的,當然我知道讀慣前三本的讀者會失望,但如果為了太過迎合讀者,這樣我自己和讀者都會失望的。」
疏離避世、唯心論(對任何事務皆抱持懷疑態度)、謹小慎微,是他對自己的三個形容詞,他將持續走在創作的路上,持續與讀者分享屬於自己的成長軌跡。
▋講師介紹
謝凱特,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著有散文集《我媽媽做小姐的時陣是文藝少女》、《我的蟻人父親》、《普通的戀愛》,曾獲臺北書展大獎非小說類首獎,入圍臺灣文學金典獎。 覺得長大是一件好事,好在我們終於可以放心地忘記自己,長出耳朵,聽世界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