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聯絡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JOIN US
加入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金車文藝講堂:徐蘊康【藝術如何有事?】金車文藝講堂:徐蘊康【藝術如何有事?】
NEXT →
CULTURAL SALON 文藝講堂
Oct. 26 2024
臺北南京館NANJING SPACE-TAIPEI
Oct. 26 2024

講堂介紹

此次金車文藝講堂徐蘊康將為我們連結藝術與現實的關係,帶你從不同角度重新思考藝術的價值與意義。她將以多年來的製作經驗,分享她對藝文環境的觀察,並以貼近生活的案例,帶你探索藝術如何在時代的浪潮中「有事」且「有話可說」。

▌關於 徐蘊康
政大新聞系、英國 Sussex 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畢。熱愛藝術與人文的資深媒體人,現任公視《藝術很有事》節目製作人。曾為《今周刊》、《遠見雜誌》、《商業周刊》的紙媒記者,而後進入公共電視台擔任企劃編劇。曾企劃並撰寫《台灣百年人物誌》、《以藝術之名:台灣視覺藝術》系列紀錄片,前者獲得 2003 年金鐘獎最佳文教資訊類節目獎,後者入圍 2008 年金鐘獎同名獎項,及第六屆台新藝術獎年度最佳視覺藝術展演,現任製作的《藝術很有事》節目更於 2019 年榮獲金鐘獎人文紀實節目獎。



從財經媒體轉換到人文領域,徐蘊康始終未曾放棄對藝術的熱愛。經歷了多次角色轉換,她從一位專跑財經線的新聞記者,逐步成為專注於國內外藝術文化的紀錄片製作人,帶領製作團隊完成了許多階段性的成就。此次金車文藝講堂在#當代觀察 的主題中,將與聽眾一同認識這位資深藝術媒體人,在職業生涯轉換上是如何堅持不懈,以及最終走入自己熱愛的藝文領域,並成為紀錄片《以藝術之名》和以議題為導向的全外景藝術節目《藝術很有事》的靈魂人物。

早期職涯的曲折:從新聞系到財經媒體

起初,徐蘊康踏上的是與藝術截然不同的道路。從政大新聞系畢業後,她選擇前往臺南藝術學院攻讀藝術史,但在入學不久後便休學,踏入了財經媒體工作。在財經媒體的工作經驗對她來說是很好的訓練,但並非內心長久嚮往的所在,然而在總編輯的允許下,她開始在忙碌的工作中撰寫一些關於藝術的文章。隨後,徐蘊康進入了商業周刊出版社,這是一個更專注於財經的環境,讓她感受到自己的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愈發遙遠。然而,機緣巧合下,她進入了公共電視,企劃撰寫以歷史人物為主題的紀錄片,正式踏入了人文領域。徐蘊康在這個過程中參與製作了《台灣百年人物誌》系列。

回憶起當年離開南藝,徐蘊康曾表示希望進入紙本媒體成為藝文記者,但當時這類職缺寥寥無幾,使她的職涯輾轉曲折,最終來到了公視。所以當公視決定製作《以藝術之名》節目時,令她內心無比激動,心中激盪著一個念頭:「我終於等到這個機會了!」

《台灣百年人物誌》主要紀錄台灣重要的歷史人物。在那個年代,許多人對他們相當陌生,即使如今我們熟知的蔣渭水、黃土水、陳澄波等人,在當時的社會中也鮮少有人了解。因此,誕生了這種紀錄片形式的節目,將這些在歷史中重要人物的故事傳達給更多人。在企劃節目的過程中,徐蘊康總為他們在壓抑的年代背負的使命和燃燒的熱情感動不已。此後,節目部更進一步規劃製作藝術紀錄片,才終於盼到了她夢寐以求的主題。

拍攝《追尋不朽的青春》,訪問張純明董事長。(王若璇 拍攝)

初探藝術紀錄片:《以藝術之名》

這一歷程的轉折點,是從徐蘊康負責《以藝術之名》節目企劃的時候。

這個單元成為她職涯中首次能夠真正深入接觸到自己所熱愛的藝術領域的機會。她投入心力製作這個從無到有的節目,總計花費三年時間完成八集一小時長度的紀錄片,訪問了包括當代藝術家及日本殖民時期的前輩藝術家共 30 多位,其中包含了林之助、廖德政、五月東方畫會等,在臺灣視覺藝術領域具有重要地位的藝術家們。

經過自我摸索的階段,她從無到有架構出八集的內容,其中更包含進行拍攝與訪問,在這期間獲得了許多寶貴的學習經驗,也讓她累積了台灣現當代藝術的基礎知識,但《以藝術之名》結束後,她被指派做兒少、實境、行腳等各類節目,直到 2016 年底,才終於又有機會做藝術節目,從而發展出全新型態的《藝術很有事》。該節目由她全權企劃製作,並於 2017 年 8 月正式上線。從 2017 年第一季播出至今,節目已經走過了七年的時間,現正籌備第六季,至今累積製作了超過百集(截至目前為103集)。

「傳家寶的未知路之二 李澤藩美術館」特映座談,與顏娟英教授、李季眉教授合影

藝術類節目的多元探索—《藝術很有事》

而面對節目製作的轉換,新型態的外景節目《藝術很有事》於 2017 年正式上線。與《以藝術之名》不一樣的是,《藝術很有事》更廣泛地涵蓋了『視覺藝術』、『表演藝術』、『文學』、『建築』、『設計』以及『大眾文化』等多種領域,不再僅僅聚焦於視覺藝術,並以多單元、紀錄短片的形式,快速回應藝文事件、展演與創作。因此早期在半小時的節目中,在一個主題下穿插兩三個長度不一的單元,以藝術創作為主的影片約 7-13 分鐘不等。以對談形式呈現的「沙發TALK」單元,影片長度大約 3-4 分鐘。或許能夠符合當時的影音趨勢。

節目第一、二集分別以白色恐怖和解嚴三十年為主題,在網路上線後引起很好的迴響,同時吸引了專業與非藝術專業背景的觀眾,透過短影音,將深刻的藝術內容帶入一般人的生活中。

挑戰與轉變:在藝術與大眾之間尋找平衡

「儘管我們希望製作出專業的藝術節目,但對象畢竟是大眾,內容必須讓觀眾能夠理解。如果節目內容過於艱澀,那就失去了節目的意義。」徐蘊康表示。
因此,她經常提醒製作團隊的夥伴:「你可能已經在這個主題中浸淫很久,許多事物對你來說已經十分自然和熟悉,但在處理內容時,不能只從自身的視角出發,必須將自己歸零,把自己當成一般觀眾,在對創作者完全陌生的情況下,有沒有辦法透過影片的鋪陳引起觀眾的興趣並理解他們的創作內涵。」
節目轉譯藝術,作為藝術和觀眾之間的橋樑,也需要掌握語言的使用。她以過去製作建築領域的題材為例,提到建築師在溝通時經常使用專業術語,製作團隊必須讓建築師明白影片是要和大眾溝通,必須以大眾易於理解的語言表達才不會造成隔閡。

藝術與文化的美好不應只存在於少數人的世界中,徐蘊康希望能透過影音的企劃與製作,拉近藝術與大眾的距離,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藝術的迷人之處。她認為,無論是在製作深度還是大眾接受度之間,持續尋找平衡點,都是她在製作節目裡不變的堅持。

資料提供 / 徐蘊康          採訪編輯 / 李思廷


※請務必以真實姓名、手機號碼進行報名,以免遺漏通知損失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