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堂介紹
駐留於此
出生於臺南的廖怡雅,大三那年因緣際會下,跟著教授做設計案而來到苗栗苑裡,本身做工業設計的他,深受眼前充滿溫度的藺草編織品所感動,另一方面又暗自心疼阿姨、奶奶們的編織成品不受到重視,反觀大眾對於國外的工藝技術有著高度重視與喜愛,當下他意識到臺灣同時存在著許多珍貴的工藝寶藏,進而展開一系列對藺草產業的深度了解,當時畢業的心境認為自己沒甚麼好失去的,給自己二到三年的時間去嘗試喜歡的事物,而這一投入轉眼之間定居在苑裡已邁向第11的年頭,「這個地方讓我感覺自己被需要」,不論是對傳統技藝的保存,或是堅持自己心中的理想都成為他繼續留在苑裡的原因,像是某種使命感推著廖怡雅持續前進,藺草編織工藝品牌——「藺子」隨之誕生。
關係的連結
「人」在藺草產業中扮演著極具重要的角色,目前的藺草工藝師多半是中生代以後的女性,一部分是從小因需支撐家計被迫學習藺草編織技術,對於他們而言這項專業並非他們內心所想要的,而是一種謀生的方式,藺子工作室的出現無非是為傳統產業帶來新風貌,他坦言在創業初期尋找長期合作的工藝師十分困難,也遭遇不少來自外界的質疑,僅能由中間人尋找合作夥伴,而如今有著26位合作職人一同打拼,除了他們主張讓職人獲得比過去更加合理的收入外,平時在工作之餘也會關心他們的生活起居,在長久的陪伴與聊天中,讓他們感受到被重視甚至是溫暖的感受,職人們也收起原先的成見,呼朋引伴介紹身邊的職人一同加入藺子,與其說是商業夥伴,藺子與職人們的關係更像是一種充滿感情的羈絆。
◆ 與職人們的小故事 –– 廖怡雅 筆
2018年,我們曾帶著幾位藝師去看我們跟新光三越基金會合作的展覽,阿姨阿嬤們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大家喜愛都很驚訝與開心,那年辛妹阿嬤高齡87歲,我牽著她逛展區,她的家人後來一直轉達阿嬤當天非常高興。今年初,辛妹阿嬤過世了,她的孫女傳來一則訊息,說阿嬤的遺照,是當天我們去看展覽時幫阿嬤拍的那張⋯⋯。我當下就哭了,因為她的家人說那是他們記憶中,近年來阿嬤最開心的時刻。可能一般人會覺得我們在做的是商業,或是文化保存,但我覺得有很大一部分,我們是在讓這些編織工作者,找到生活的目標與自信快樂,她們很多人,當初是背負著家庭重擔而不得不學編藺草,有些記憶是不美好的,但我們希望,現階段的她們,會覺得編織是可以帶給她們快樂的。
價值再造
將傳統工藝融入到新時代趨勢,廖怡雅發揮所學將藺草結合時下流行元素,研發一系列的商品,草帽、背包、花器….等,商品從研發到試賣需經過3-6個月的時間,找尋適合的加工方式、與職人不斷溝通,達成商品技術上的需求,期望透過新面貌為這個產業注入活水,「也許不能回復過往的產業規模,但期許它能成為一種生活態度與風格。」廖怡雅說到。而在技術傳承方面,他則是從中生代著手進行,將那些曾學過此手藝,同時也有學習意願的人們找回來,投入到專業的培訓當中,以延長藺草產業的壽命,對於未來的期許廖怡雅期望大家一提到草帽就能聯想到苑裡,並讓投身於藺草產業的藝師們,在當地更踏實的生活著!
|講座大綱|
Part1-學生時期第一次接觸藺草
Part2-畢業後投入非營利組織推廣藺草
Part3-決定創業
Part4-成立藺子的這些年,我們做了哪些事情
Part5-我們的未來
資料提供 / 廖怡雅 採訪編輯 / 吳昀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