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介紹
展覽介紹
高葆容在【奔跑至遲暮:盲人作戰守則】中運用了軍人教條式的概念,意在揭示當代社會中無形的壓迫,這種教條也象徵著現實中個體的盲從和無意識的服從,像「盲人」般遵循著既定的社會規範,無休止地參與競爭與追逐。耳邊不斷回響著「別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點」這句社會洗腦般的口號,這場賽跑從來不允許停歇,無論你是否準備好。
她期盼透過本次展覽,啟發觀者重新審視自身的生活方式,挑戰觀者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並尋求找到突破這種無形壓制的方法,停止這場無意義的「奔跑」。
迷失與掙扎,體制的碰撞與尋找
「媽媽,我想學畫畫。」她記得三歲半那時的主動請求,就像是命中注定般,生命從此與畫筆交織在一起。
與大多數循規蹈矩、跟隨科班體制的藝術學生不同,高葆容的童年充滿了自由與創意。家庭為她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也因此讓她的童年不像多數同齡人,被課業與補習班壓得喘不過氣。在這樣自由的創作氛圍下,她進行了多樣化的創作探索,這段快樂無拘束的時光,也為她後來的藝術道路奠定了基礎。
她回憶道:「其實從小,我就很堅定自己要做什麼。像是從三歲半決定吃素,這個決定沒有任何人逼迫,完全是內心的衝動,至今仍然持續。」然而,當她進入藝術大學這樣體制內的教育環境時,這種自由精神似乎受到了挑戰。高葆容初次感受到藝術創作的壓力和挫折,藝術教育中的系統化練習、臨摩和基本功的強化,讓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那時真的感到很徬徨,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喜歡畫畫。」
幸好,在經歷兩年基本功的反覆打磨之後,她開始接觸更多自由的選修課,讓她重新找到創作的熱情,「我終於有了更大的空間去探索自己喜歡的議題,開始從自我經驗出發,關注那些讓我真正感興趣的現象和疑惑。」在這段期間,她的作品逐漸從抽象轉向具象,開始表達更多與集體意識、社會現象有關的議題,她不再局限於學院派的創作方式,而是結合自己對社會的觀察與內心的思考,將這些觀念融入她的藝術創作之中。
關注社會中的盲從現象
高葆容的創作反應出人類社會存在的種種迷惘,以及集體意識的暗潮洶湧。她的作品經常探討現代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被無形的力量引導,有時是制度,有時是價值觀,有時甚至只是旁人的期待。然而這些力量如同漩渦,悄無聲息地將我們拉入某種既定的軌跡,讓人被牽引、控制著,卻渾然不自知。
她觀察到,現代社會人們往往會盲目地跟隨某種無形的標準,這些標準並非源自個人的真實需求,而是來自資本主義的價值體系、政治的霸權或者社會中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在這些力量的推動下,人們不斷追逐那些空洞的象徵物:一條炫目的頭銜、一筆龐大的財富、甚至是一個看似完美的家庭。永無止盡的慾望驅使我們不斷向前奔跑,而路途偶遇旁人鼓吹、讚揚或叫囂。
她的展覽作品充滿了這種現象的隱喻與批判,例如作品〈盲人引導盲人〉,便是以荒謬的行為作為核心,它源是取材自聖經中馬太福音的一段內容,描述盲人引導盲人最終雙雙墜入深坑的故事,因而呈現一幅奇特荒誕的場景:一群盲人手拉手地向前走,他們的步伐堅定而有序,彷彿知道自己的目標,卻無法看清前方的道路,最終,他們一同跌入深淵,卻依然相信自己是在追隨某個正確的方向。這段隱喻內容生動強烈,讓我們不禁反思,我們是否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盲從」的成員之一?
技法和形式的多樣探索
在高葆容的作品中,能夠看見各樣筆觸堆疊的肌理,透過不同的技法與材質,創造出豐富的視覺效果。她不僅在題材上深挖現實社會的問題,技法上也同樣追求多樣性與創新,始終保持著實驗性的態度,不願意讓自己的作品被固定在某一種形式之中。這些創作的過程對她來說就像是一場冒險,她會用衛生紙擦拭顏料,或用抹布、刮刀創造出不同的質感效果。
也由於她的作品媒材多元,從油彩到壓克力繪畫,有時,甚至會將平面作品延伸至立體層面,以陶瓷作品來呈現不同的觀看視角。對她而言,媒材在她手中,只是表達內心思考的載體,這種自由而隨性的創作方式,使她的作品充滿了不確定性與驚喜。
在構圖表現上,高葆容總是嘗試不同的方式來探索,例如這次主視覺作品〈出人頭地〉,正是她突破性的一次挑戰。她嘗試讓這三幅作品能各自表述不同的故事,每幅都獨立存在,但又保持微妙的關聯,並最終組成一個完整的整體。觀者既能理解每件作品的獨特性,也能感受到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形成一個完整的敘事。創作過程中,她有意地選擇了不同的色調與服裝設計,讓每幅畫表現出不同的情感,但它們卻能互相指涉,共同講述一個更大的故事。
當代社會的縮影
社會如同一個巨大的舞台,人們彷彿演員般,被迫參與一場接一場的競爭表演。高葆容說道:「就像我們每個階段,都有社會給我們設立的目標,好比到了30歲應該有穩定的事業,40歲該有房子,60歲該退休環遊世界——這些標準好像是無形的規範,一直逼迫我們去追逐。」這些競爭並非來自於個人真正的願望,而是來自於社會所強加的期望。
在〈出人頭地〉作品中,表演者在台上演出,前後夾擊著觀眾的注視與導演的評判。更加耐人尋味的是,觀看的過程,觀者視線會隨著劇場內的觀眾、演員與導演之間的角色不斷轉換。觀者看到的不僅僅是人物形象,而是當代社會中每一個人的縮影,這些角色並不是某個具體的人物,而是每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恐懼與迷茫,「我覺得這其實就是現代社會的縮影,我們常常不是為了自己而活,而是在回應父母、社會或是身邊人的期待。」
這種社會的縮影在她的作品中常以荒誕的形式呈現,人物們被描繪成光頭、面無表情的角色,這些角色無性別、無個性,彷彿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像是一個被牽引的木偶,無論是在職場上拼搏的白領,還是社交媒體中的網紅,都被他人所期待的形象所束縛,不斷為了符合他人的期望而改變自己,最終,成為了一個個失去了自我、無法獨立思考的齒輪,受困於這個巨大且無情的機器中。
高葆容試圖透過作品挑戰大眾對體制的既有認知,揭示社會中的荒謬與扭曲,並引導觀著反思在這場無盡表演中扮演的角色。最終,我們會選擇從這個劇場中逃離,還是被競爭的洪流淹沒,成為一個被標籤化、失去真實身份的演員?
資料提供/高葆容 採訪編輯/鄧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