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聯絡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JOIN US
加入我們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的問題
請務必留下正確資料,以便為您儘速處理!

2021/11/20(六)金車文藝講堂:李蘋芬【內/外之眼:詩的觸感與換位】2021/11/20(六)金車文藝講堂:李蘋芬【內/外之眼:詩的觸感與換位】
NEXT →
CULTURAL SALON 文藝講堂
Nov. 20 2021
Nov. 20 2021

講堂介紹

詩的發生
李蘋芬,台北人,1991年生。曾獲詩的蓓蕾獎、台北文學獎、國藝會出版補助等,並入選《台灣詩選》。於日本執行「詩人流浪計畫」之成果《昨夜涉水》,籌備當中。2019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初醒如飛行》。她不僅寫詩,也是新詩研究者,以零雨詩研究獲得台大中文所碩士,目前在政大攻讀博士學位。

還記得邀約講師李蘋芬已經是今年初的事,由於受到疫情影響,金車藝文講堂一再延期,如今終於能邀請講師李蘋芬來到現場,和讀者們見面並分享自身創的歷程令人期待,這次講座的主題為「內/外之眼:詩的觸感與換位」,關於講座內容李蘋芬這樣介紹:「詩的發生,以五感中的觸覺為線索,進入一座隱而不顯的詩意迷宮。在意識的內裡,試圖張開內在的眼睛,勾勒出或將被汰換的記憶,得出一道新的暗語,予以解釋,或者遭遇下一個岔口,迂迴的停留。詩的蹤跡,於焉浮現。」,講師以創作者的角度去感覺,並分析詩的發生,期待她引領聽眾走進她的創作世界,體驗現代詩不同的閱讀可能。




關於初醒和飛行
李蘋芬有著空靈的外表,甜美的笑容,活潑且健談。嚮往純粹的核心、事物的本質,她總能以澄澈的雙眼,觀察周遭發生的一切,然後輕輕落下深沉之筆,輕撫內心深處並帶妳飛翔。

在《初醒如飛行》陳義芝的推薦序〈插下一面風旗——讀李蘋芬詩集〉寫道:「李蘋芬寫詩有一種聰敏的純真特質,聰敏是她的詩眼,純真是她的詩心。」

《初醒如飛行》,收錄了四十九首詩作,輯一「白色的門」捕捉細微的生命感受,擴及日常生活的詩意流動;輯二「偉大意義的投降」寫純真的情意,也寫情感的矛盾;輯三「密藏秋天」寫人際間的經過、記憶,以及個人內部世界的探索;輯四「比星河更遠」將視線投至更遠,與藝術、電影及社會議題對話,以詩人的初心融入當代感受。

 

問到詩集名稱的由來,李蘋芬娓娓道來:「我想強調動態的畫面感,而且要和身體有關聯,又不想它貼得太近。所以藉由對『飛行』一般的思想馳騁,以詩的形式,將外在世界轉化為內在風景。而『初醒』,意味著一天的開始,每天醒來的剎那都有著未知的可能性,在我的詩中,也是我對世界的理解和質疑的過程。」

現在回過頭來看第一本詩集,這兩年間,心境已有不同的變化的她誠實坦言:「當時我認為有很多東西不適合被放進來,我會篩選掉過度生活化的東西。我想,完成這本詩集,算是達成那個階段的我對於詩的想像吧。」

靈感不是唯一的浮木
詩人需要具備豐沛的詩感,並將這種感覺以最迅速、敏捷的放式捕捉下來,轉化為生動的形象系統。但文字工作者經常遇到所謂的撞牆期,李蘋芬不諱言開始寫詩的初期,正直青春年華的她情感豐沛,才華和靈感如同絢爛的煙火綻放,讓人驚豔、讚嘆,卻也明白,這樣的美麗稍縱即逝,無法永久保留。尤其在她完成流浪計畫後不久,更深深體會到創作本身的自我消耗,所有的輸出都必須從內部挖掘,萬丈高樓平地起,不斷的累積、沉澱,和補充,才能有新的東西被翻出來,進而尋找更多的可能。
 

當靈感乾涸的時,她分享自己寫論文過程中養成的習慣:「我從大學就開始累積自己的『心靈資料庫』,我會把有興趣的材料都放在雲端記事本內,系統性的分類,需要資料的時候只要搜尋關鍵字,不用從零開始找。」

李蘋芬詩文中的字詞優美、別緻,對於她而言,現代詩是一種特殊的文學創作,經常要配合韻律,修改句式、慢慢打磨成理想的型態。實際問她修改的過程她語帶笑意地回答:「最長的紀錄修了一年吧。往往當下看不出來的東西,需要時間來修改。我其實很享受細微檢視的當下,這種對追尋的想像,我覺得很有趣。」

 

述說著創作的她眼神總是清澈堅毅。寫作這件事,需要慢慢打磨,不急不躁地前進。除了詩詞外,也希望能在不久的將來看到李蘋芬不同面向的文學作品,誠摯邀請您11月20日聆聽詩人李蘋芬如何在字裡行間所要傳達的情感與意涵。